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7-25 00:09:32) 读书笔记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作者:南怀瑾

南先生历数了自古以来居士对于传播佛法的贡献,简要概述佛法在古印度和中国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禅堂中修行的规矩,例如打坐的姿势、行香的方法、香板的使用等。他特别重视软修法门的唱念;传授六妙门的修法,指示修安那般那是最快成就的捷径,解说了呼吸法门初步的实修方法以及诸多有关修持上的盲点。他特别批评有的学者只注重佛理的研究而轻视实证,主张教理和修持并重。总之,南先生作为学佛者中的善知识,他的引导、鼓励、扶持,甚至训斥,将使听众和读者感激、受益。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在线阅读地址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刚才说过佛十个名号,第四个是什么?“善逝”,他还是走了。咦,他为了了生老病死而修行,但他照样的生老病死!这是什么道理啊?他也没有跳过这个过程,也有生,也有老,也有生病,也有死亡。所谓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学佛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话头,疑情,从这里慢慢去追寻。然后你们研究禅宗经典,光看达摩的理入行入不够,还要参看其他佛经。 

——南怀瑾

1、“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诸位回到本位。我们今天第一次见面,今天一天就过去了。你看光阴,诸法无常,一切皆空,过了就没有了,再拉也回不来了。拿文学境界,唐人的诗来形容,“江水东流去不回”呀!你们早晚功课念的,“是日已过”(众说:“命亦随减。”),对呀!我们的寿命少活一天,等于鱼一样,少了一口水了。这个生命是无常,你看我们大家约好十六号,这里大家为了欢迎你们这些大师大菩萨来,不晓得怎么弄,紧张得要命。结果忙半天,你看就是那么玩一下,一天就完了,生命多短暂,这个里头都要体会。 

    今天刚开始,因为我跟你们都没有见过面,或者见过一两次面,都不了解。平常我跟你们见面,就是随便世法的应酬,你好我好大家好,彼此骗几句话,你骗我我骗你,恭维一顿,“哎呀,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老师起不了。”都是随便应酬,一讲起真话,就那么短暂。 

2、“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

现在我们以禅宗来看三藏十二部,看显教,看密宗,看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乱说。为什么世界上有个佛,大家知道吗?从印度开始,到二十八代达摩尊者来中国以后,直到现在,以禅宗的传统,历代禅宗祖师告诉你一句话,“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 

    佛本来不需要来的,就为了一件大事情来,什么大事?生死问题。人怎么生来,怎么会死掉?既然人生来又会死掉,何必生来呢?

那佛为什么出世?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生死问题。为什么我们人会生来,为什么一天天会过去,会老会死去?这个宇宙万有,这个世界形成了,将来有没有世界?会不会毁灭?都是生死问题。佛是为这个事情来的。 

3、“如来应供”

    现在我问你,你们都是出家学佛的,佛有十个代号,第一个代号叫什么?谁答出来?(僧甲:如来。)你答一半,本来想给你一块,现在只有五毛了。第一是如来应供。所以你要读大藏经啊,古代有一些佛经,有些翻如去,好像走掉了,其实没有走。如来,好像来过这个世界,又像没有来。可以翻如来,也可以翻如去。 

    佛的号第一句就告诉你了,这就是禅,好像来过,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好像来过啊!好像也不是他(指座前的释迦佛像),这是塑造他的样子,他好像来过,也好像不在,其实还在,所以如来如去。如来来干什么?应供。应是什么?答应,需要,相应,我们需要找个对象来崇拜、供养、求法。所以如来应供,是第一个名号。刚才僧甲答复我,“如来,应供”,不对的,那变成十一个名号了。 

4、“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第二个名号叫什么?(答:正遍知。)答对了!无所不知,什么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而且他是“正遍知”,不是偏向的“偏”哦。 

    第三个呢?(答:明行足。)你倒蛮不错,年轻人。明行足,一切都明白,大彻大悟。修神通有神通,修智慧有智慧,修什么就是什么。一切的明行不只是通哦,通只不过是个通,光通不明不行哦。所以五通是马马虎虎,小乘境界,大菩萨是五明,什么都透彻了,这叫“明”,所以明行具足圆满。 

    第四个呢?“善逝”,如去。怎么叫“善逝”?中文两个字你解释,会吗?拿白话来解释,啊,你(僧甲)声音只有这样大?大一点行吗?(答:消逝了。)讲文字没有错,他讲得对。消逝的“逝”,讲白一点“死得好”,善逝,好好的死,不是痛死不是苦死,也不是别的死,是走得特别干净。相对的是“如来应供”。 

5、“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第五个,“世间解”,这是讲入世的话,世间一切无所不理解。上面四个答复这个代号,代号就是绰号了,你们看过《水浒传》吗?你懂不懂《水浒传》的绰号?你讲讲看,把外号跟本名两个关系合起来。 

    僧乙:我觉得绰号有一定的含义。 

    南师:对对。怎么样含呢?其实我书上都有,你看“及时雨——宋江”,下雨了,你看多好,夏天正需要,送到江里去了,这个雨一点都没有用。 

    “智多星——吴用”,智慧很高,本来很好,结果叫“无用”,一点用都没有。 

    “黑旋风——李逵”,像本如师古道师,经常没有理的时候,就要跟人家打架,道理亏了,只好拿拳头出来乱打。 

    “霹雳火——秦明”,那个脾气大的人,就蛮好,他们道理很明白。 

    “两头蛇——解珍”,这个家伙两边挑拨的,这种人啊,现在社会上很多。做老板蛮发财,还升官,两头蛇,东拍马屁西吹牛。你把《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绰号跟名字一配,原来是骂人的,骂得一塌糊涂。 

    所以,佛的十个名号,“世间解”,世界上,你讲话讲不过他,他什么都给你解答得了。下一个是“无上士”,没有一个读书人智慧能超过他的,是至高无上的知识分子。然后是什么?(僧乙:调御丈夫。)“调御丈夫”,最好的教育家。他晓得怎么教育你;这个该修白骨观,那个该修止观,这个该参话头,那个该念咒子,该念大悲咒,他知道每个人的根器,都清清楚楚的,像调马一样都给你调好。“天人师”,人中之师,天人之师。然后呢?“佛”;还有一个是“世尊”,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所以如来有十个代名称,这十个别名是勉强形容。总而言之,他这个人,行为也好,智慧也好,你形容不完的,是多方面了不起的一个人。 

6、“生从何处来,死往何死处去”

现在我们回转来,佛为什么来?禅宗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就是告诉我们生死问题,整个的佛法为了了生死问题。所以我常常讲,现在外国科学开始研究生命问题,生命来源。你晓得现在的人为什么到太空上去?那是为了追寻那个生死根本是什么东西来的。人类几千年都在追求这个,所以才有不同宗教,也有哲学、有科学;佛教里头则有禅宗、密宗,各种宗,八万四千法门,大家都是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个什么!为什么出家要修行,自己也搞不清楚。出家不是玩的,先要搞清楚自己的问题,都是为了如何了生死。生命是怎么来的?怎么去的?参话头叫你参的也是这个。现在人叫你乱参,参个“念佛是谁”,在过去这个是最差等的话头,所以不参这个。这是宋、明以后的事,因为净土宗流行,才参这个话头。 

7、“念佛是谁”

    过去叫你参的话头是“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爸爸妈妈没有生我以前,我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哪里来的?是参这个。所谓话头,就是问题。现在都参这个“念佛是谁”?这个话头现在最不能用了。像我年轻时候一提这个话头,我就笑,这还要参?你问我“念佛是谁”?我说“是我”,我在念佛;“谁是我呢?”哎,我说那是问题了。那我现在讲话,谁在讲话啊?我怎么会讲话?你怎么会听话?你是谁?是脑袋听话?还是身体听话?还是另外一个东西听话?所以说“念佛是谁”,念佛是我啊!你如果问我讲话是谁,讲话是我啊。我不参这些的,起不了疑情,不会使我觉得是个问题嘛。所谓疑情,是提出怀疑,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譬如云门祖师,人家问他什么是佛?“干狗屎”。那你怀疑,那么伟大的佛,他叫“干狗屎”,这是什么意思啊?这也是问题,所以叫参话头。参话头三个字是研究问题,参话头的路线怎么走?方法怎么走?慢慢讲给你听。 

8、“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出家?”

    先说佛为一件大事因缘出世,告诉你如何了生死,生死怎么来的。我们今天剃了光头,离开父母家庭出家,不是出来玩的,目标要搞清楚,是跟佛去学,不是研究学问哦,所以我常常叫你们参什么话头啊!我说你们最好参佛,他现成的太子不做,现成的皇帝不干,现成的老婆那么漂亮的两三个,还有很多宫女不要,现成的功名富贵,都不要,为什么跑去出家?也没有人家打他的国家,什么也没有,他为什么走? 

    我说,那样才叫学佛。你们年轻人学佛,“我说你贵姓啊?你爸爸干什么?”“我爸爸做皮鞋的。”那释迦牟尼佛爸爸不是做鞋子的,他是做皇帝的,他连现成帝王都不做,跑出去出家。我说你们学佛,等于许多读书人告诉我,“老师,我要替你做事。”我说:“多少待遇?”“哎,老师,替你做事还要钱吗?”我说我最讨厌这个话,读书人口口声声不要钱,不要名不要利,我说我想求名求利,求不到哎!只好说不要。怎么不要名不要利呀?求不到,假充清高。 

    释迦牟尼佛什么都现成的,为什么出去出家了?这是话头。你们都是佛学院出来的,有没有研究过他?怎么不参这个话头? 

9、“生老病死”

你看佛经把释迦牟尼佛描写得好笨喔!哎哟,今天出了东门,看到老头子,就问旁边的,这是什么?这是老先生、老太太。“怎么那么可怜?”“哎呀,太子,你不知道,人活着慢慢就会变成这样老。”他看了很难过,回来了,第一天懂得老。第二天又出西门,看到抬死人,“唉,这是什么?”“人死了,死了就抬出去埋了。”唉呀,很可怜,又回来。 

    好笨哪!他会那么笨吗?四天出了四门,才知道了生老病死苦,真是把他写得笨透了。“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个阶段,一定会老会死,人能不能逃过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谁也逃不了的,但是怎么生怎么死?这是大问题,所以他是为了这个去出家。此是一。 

    其次,他为什么太子不做,现成皇帝不干要出家?他看到世界上就算做一个了不起的皇帝,把国家整治太平,但是不到二十年还是乱,想几十年天下社会不乱,永远做不到的。其实啊!一年都做不到,人类社会吃饱了就闹事;所以认为做皇帝用政治不能解决问题,那是人性的问题。他出家就是要去找这个答案,他看透了生老病死,自己晓得,就是做了皇帝这个世界他也平不了。那么总有一个方法,使世界永远安定,人生永远平和,因此,他要去找这个,他舍弃太子权位,出家了。 

10、修无想定

所以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他要找一个方法修,他最初修无想定三年。大家都想打起坐来入定,以为什么都不知道才叫入定,如果仍然清楚知道就不叫做入定,这根本是错的啊!以佛的智慧、聪明,修了三年才练习到无想定,把思想整个关闭了,一点都不想,之后,经典上怎么讲?四个字:“知非即舍”。他知道错了!这不是道!这个用人力可以做到,硬把自己脑子聪明变成大笨蛋。 

    但是你修修看,修到真的心里永远什么都不想,不想的都不想,能够做到这样吗?现在学佛的人第一个错误,一上座都想去除妄想,以为妄想是错。你就问问他,你是想学无想定吗?就算学好了也是个外道,佛修到无想定,但他知非即舍,错了,这不是道。所以说,打坐坐在那里,能够做到无想就是道吗?妄念不起就是道吗?有人说:“老师啊,少林寺有个和尚打坐三个月不动。”我说北京很多庙子前面那个石狮子,坐在那里几千年也没有动过,那也得道了吗?所以说,无想不是道哦! 

11、非想非非想定

    这个无想定还容易,他离开了这个师父阿罗逻,再找一个更高的师父优陀罗罗摩子,学“非想非非想定”,这个更难了。无想定既然不对,佛就另外修个法门,“非想”,不是妄想,“非非想”,并不是说没有想,但不是不知道,也知道,还是有知性。这个难吧!你想想看,你们打坐修过什么定? 

    非想非非想定,这也是外道的,他也学了,练了三年才成功,这就是最高的定了。结果又是四个字:“知非即舍”,这不是道,走了。印度这些有高深工夫的境界,他什么都学了。尤其这两派最高的他也修到了,知道这个不是道,不是菩提,也不是了生死的究竟,是用人的思想精力可以做到的。等于最高武功也是人练出来的,练得出来的就会有,不练就没有,有生就有灭,这不是道。因为佛要求证的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把不对的都舍掉。 

12、下山

    因此一个人跑到雪山,个人修苦行六年,自己找方法。六年当中,在那里修过气功,庙子上《大藏经》戒律部分都有,你们也不看。他也修苦行辟谷,不吃粮食,最后一天吃一颗水果,都干瘪了,慢慢由二三十岁还不到的人,变成老头子。他自己跟徒弟们讲,当时在雪山练气练呼吸,练得头痛脑胀,头脑好像要裂开一样,他知道不对,所以放弃了,气功也不练了,也不辟谷了。这样前后十二年。然后下山再重新吃东西,恢复年轻体力,然后到恒河边菩提树下来打坐。

13、“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

    佛为什么经过十二年修持,然后在菩提树下成道,讲出来那么多法?这都是问题。刚才说过佛十个名号,第四个是什么?“善逝”,他还是走了。咦,他为了了生老病死而修行,但他照样的生老病死!这是什么道理啊?他也没有跳过这个过程,也有生,也有老,也有生病,也有死亡。所谓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东西?学佛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话头,疑情,从这里慢慢去追寻。然后你们研究禅宗经典,光看达摩的理入行入不够,还要参看其他佛经。 

    我们今天到此为止,先提出来,学佛是为什么?为一大事因缘,追的是了生死问题。如何去了?如何去修持?接着再慢慢讨论。不管渐修也好,顿悟也好,什么中观也好,瑜珈也好,我们要好好讨论研究。这几天不是光听哦,你每一句话听了自己要返转来,在身心做一番工夫,才不冤枉来这里一趟。不然不必跑到这里玩了,这个八九十岁老头子不好玩啊!街上好玩的东西多得很呢!既然在这里玩,就要玩个究竟了。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最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

——南怀瑾

1、“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王阳明年轻时也学佛;究竟是参禅,还是修天台宗什么的,不知道,总归他学佛,也学道家的。他静坐得比我们一般出家的好多了,坐得有了眼通;他的朋友要来看他,半个月以前他就知道了,时候一到,他就去几里外等这个朋友。

“哎,你在这里干什么?”

“我来接你啊。”

“你怎么知道我会来?”

“我早就知道你今天会来。”

他常玩这个本事,道家、禅都玩得很好。最后忽然不玩了,他说,玩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禅宗明心见性的路线开始,最后他用儒家的话,讲心性之学。

这个事情你们要特别注意,直到现在王学还影响中国,影响东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着王阳明学禅的,就是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学问的重点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说,我们能知之性,有个思想,有个知道,见闻觉知就是心。知道那个对的就该去做,不需要有分别去考虑,即知即行。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头两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做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我现在又岔过来,跳了三四岔了。可是后来我在教这个课的时候,反对王阳明,批评他了;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3、“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我当年公开批评他时,那是很严重很危险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委员长,他提倡的是王学,他是校长,我是教官,我上课公开讲王阳明不对,讲他没有彻底悟道,但我讲出了理由: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根据六祖慧能来的,你们都知道那句话吧?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我请问你们知不知道?你知道就点头,免得我费事嘛!不知道我就补充一下,不要客气,我们是讨论,随便谈话,都知道就不要解释是吧?当时六祖接引那个什么人?(答:惠明禅师。)对了!这样讲话就痛快了,不要那么严肃。

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他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答:看过。)下面怎么记载的?这考问你们了。古道师已经告诉过你们,我讲课随时出问答题的啊!不是光讲光听的。

他说:“上座啊!”客气话,就是说法师啊!等于你们跟我对话,尤其学禅宗,读语录,完全变成对话就对了,像演电影一样,当场表演的,不是讲空话。你们一个人站出来,我就冒充六祖,你们冒充惠明。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不想,一切都不想。六祖教他这样做,当然惠明照这样做了一下,他真的办到了。“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用福建广东话就是“咁样”的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最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六祖原文没有这样讲,是不是?你们都看过嘛!

4、“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

王阳明第一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我说他错了,他没有彻底地开悟,只见到一点清净,你们打坐的时候都碰到过的;就是坐得好的时候,没有妄想,也没有想什么,可是都明白,清清楚楚的,好像这个是对了,不过你们不敢承认而已,对不对?好像那个稀饭煮得很稀,一端来“嘘嘘”一吹,米浆吹开了,看到里头有几颗米,这比方叫做“吹汤见米”,你听懂吗?好像把分别心打开了,咦咦!咦咦!很清净,就是这个。

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5、什么是本体?

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答: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好,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答:是。)

第三句“知善知恶为良知”,这是第三个了,这个像是包子里有三个馅了,有青菜萝卜,还有牛肉呢!“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就是体上来的,可见体本来有善有恶,一动它就能分别啊。你另外加上这个良知,还有个知道,当我意动的时候,我们想一个事情善恶的时候,我们心里知道不知道?(答:知道。)这一知,是不是本体来的?是啊!所以说,把它分成三个了。

“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6、《指月录》

天下的因缘很奇怪,台湾根本没有禅宗的书,那个时候什么书都买不到。我到了台湾以后,碰到刘乙光,我说:“张学良还在学禅吗?”

“哎呀,他学个什么禅啊?他怎么学得进去啊!”

我说:“那你为什么叫我买书来给他?”

“他要学什么,上面就叫我办,我只好给他买啊!他现在研究明史了,上面找了一个学者周念行教他明史,而且信基督教了。”

这位姓周的也是我们的朋友,书读得好,一目二十行。南方福建、浙江、“二十”音“念”,所以我们叫他“二十行”。

我说:“这样啊,正好我没有书,你把那套书还我吧!”所以我手边只有禅宗一套《指月录》,其他的没有几本参考书,就凭记忆写。所以讲写作做学问,教你们读书要背才行。我那个时候很可怜,还有两三个孩子,太太还在等米下锅,怎么办啊?摇篮里一个孩子,这个脚在推摇篮,旁边站一个孩子在哭,手里抱一个孩子,还在写书。在这么穷苦的环境下,三个月当中,每天写六七千字,写完了几十万字;现在做不到了。你们年轻出家的注意啊,天天说读书,现在要你们一天写两三页报告给我,都很痛苦;不是没有东西写,是写不出来,不会写。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释迦牟尼生下来,佛经上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宗的讲法认为,他不是讲个人的我,这个“我”就是自性、心性那个本体,宇宙万有同体的自性,那个真我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是佛,要找到那个本来的我。至于参“念佛的是谁?”你参的是小我,要破除了这个小我,才认识了那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大我。《心经》上几句话就告诉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是大我的自性,只有这个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无主宰非自然”,一切万有生起的“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那是多伟大的气派!把一切宗教,哗!一扫而光。——南怀瑾nn1、“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n现在要讨论那么多问题,赶这三四天,光讨论这些外形都来不及啊!n我们讲到“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什么大事?这个“大事”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是中文的讲法。佛法到中国以后,用庄子讲的一句话,“死生亦大矣!”整个人类所有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怎么会生出人来,人从哪里来?为什么有了这个虚空,有了这个地球,也有了这个世界?所以,“死生亦大矣!”最大的问题。佛也是为生死的问题出世,在西方哲学里就问,这个生命,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鸡是蛋孵出来的,蛋从哪里来?鸡生出来的。哪个先哪个后,你讲不清楚。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先有男的还是先有女的?害得我们又剃了光头去出家,抛家弃子去找一个什么东西。禅宗开始是为找这个答案,这是佛的路线。n2、“无主宰,非自然”n真正的佛教是反对偶像崇拜哦!“无主宰,非自然”,一切是自性的呈现,世界上没有谁做了主宰的。上帝也好、阎王也好,生命谁能够做主宰?无主宰,因缘所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但不是唯物的,不是自然的。这是铁定的因果律,生命完全是因果的业力,自己作主自己办的。佛在世的时候,印度很多宗教、宗派,很多修行的方法。他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一切都推翻了,而确认了“无主宰,非自然”,没有什么上帝能够造人,安排人;什么阎王管人,没有这回事,一切生命,都是自己的业力,自己作主。n4、“天上天下,唯我独尊”n佛推翻了这一些宗教,所以天主教、罗马教廷批评佛教是无神论者,因为佛教讲自性空,无主宰,非自然,不崇拜一个神。释迦牟尼生下来,佛经上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禅宗的讲法认为,他不是讲个人的我,这个“我”就是自性、心性那个本体,宇宙万有同体的自性,那个真我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是佛,要找到那个本来的我。至于参“念佛的是谁?”你参的是小我,要破除了这个小我,才认识了那个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的大我。《心经》上几句话就告诉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是大我的自性,只有这个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无主宰非自然”,一切万有生起的“性空缘起,缘起性空”。那是多伟大的气派!把一切宗教,哗!一扫而光。n5、“了生死”n所以佛出来,他了了生死没有?绝对了了生死。他证到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证到我们每个人本来有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永远不生不死,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以我们表面上看,他也老了,他也常常生病,还有个徒弟叫耆婆,是居士、菩萨,经常帮他看病开药。普通一个人,要想跳开了生死轮回,要不生不死做得到吗?做得到。他本身就做到了。所以经典上记载,不是假话,说他临死以前,故意找机会问阿难三次,“啊呀,我年纪大了,也活到了八十一岁了,我想走,不过我可以不死,你看怎么样?”兄弟俩好像在讲笑话。问了三次,当然不是同一天,阿难这三次都没有答话,不晓得他怎么会昏头昏脑,也许打个哈欠,一下过去了,以为佛在说笑话。最后一次佛宣布要死了。阿难说:“呃呃!这不能啊!”佛说:“我特别借机会,问过你三次啊,你如果要我不死,我就留下了,你不答话,现在我决定走了,这个世界不需要我了。”他就死了。n6、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n所以皈依三宝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注意!你还漏丹、还遗精,连男女的性关系,以及男女的念头还没有空,没有证到空性;但欲不是强压下去的。如果小欲都离不开,大的欲望,名闻富贵,更放不下。做个大法师到处受人恭敬供养,然后一讲起来,某人是我的徒弟,某人是我的弟子。咄!还有这个名心在,统统是欲望。离欲,什么都没有,一切皆空;所以皈依法,离欲尊,佛法叫你要离欲,执着欲望都没有用的。“皈依僧,众中尊”,言行态度什么都不同的人,自然使人看到你都会恭敬起来,“哟,这是有道的人!”皈依僧不是皈依你们哦,是皈依那五百罗汉、大阿罗汉、得道的师父们;换句话说,你们得了道,自然就属于圣僧里头了。这是三皈依,所以当你早晚功课念到这里的时候,不是随便念过去,马上要反省,自己做到了多少!有没有注意这个事?若有嘴无心地念,心里头想,明天我要到香港去玩玩,还差一点钱,不晓得哪个居士可以化一点就好了……那还叫念经吗?nn7、“一辈子讨厌分宗分派,所以一辈子也不肯做老师,不肯承认有个学生”n佛在世时除了有宗派外,还有反对他的;他死后,更分成几十个宗派,但是都还在修行哦。譬如说,上座部的是主张“一切有”,不是空,所谓佛说的“空”,不是“没有”的意思,的确有个道,有个可修可证的“有”,所以讲一切有。譬如,大众部其他的部,认为一切空,说的是“空”。有的一派说,阿罗汉都有神通啊,就是因为修“有”来的,本来是“有”。所以说是有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争论得很厉害。因此二十多派,是各人修行的经验见解,都是忠于佛的,等于禅宗在中国变成临济、曹洞、法眼、云门、沩仰五宗。我呢,一辈子讨厌分宗分派,所以一辈子也不肯做老师,不肯承认有个学生,一承认了以后,就形成党派了,那真难办,那要说派的话,就成了“南派”!nn8、“既然学佛,一切解脱清净,哪还有宗派的观念存在?”n所以我当年在大学讲禅宗课的时候,一个研究生就提出来问:老师,我问你一个问题。既然是开悟的祖师,还拿一个衣钵拼命地跑,后面还有人赶来,然后还分成南宗北派,同普通搞宗派一样,这个佛法我何必学啊?我说:你问得好。他真问得好,既然学佛,一切解脱清净,哪还有宗派的观念存在?佛在世时,乃至以后,意见归意见,修行归修行;就是你们也一样。哪怕都是少林寺师兄弟,还不是三个两个各有一派!我跟他俩好一点,他跟我俩好一点。他啊?不要谈他了……那还不是宗派!人我的是非怎么免去!这就是人类一个大问题。所以佛过世一两百年以后(有说三百年、五六百年不一),这个宗派观念,在修持上,见、定、行都出问题,之后才有马鸣菩萨出来,就照大乘的路线,著作了《大乘起信论》,综合了这些修行的见解,只有“真、妄”两条路。见空性,明心见性;见真如,成道。小一点成阿罗汉;大的成大菩萨、佛。随妄心就入六道轮回;当下放下妄心,自性现前,见到真如自性;这是开始的论派,祖师的著作。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