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见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2019-07-27 06:01:22) 读书笔记 -
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佛陀在2500年前到底说了什么,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么,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如何才能成为佛教徒?《正见》以简单的语言来说明佛教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帮助读者检验自己是否有佛法的正见,在轻快的字句后面,充满了引导无明众生脱离轮回的佛菩萨大悲大愿。有缘读此书的人,都能更清楚地见识到法教的神髓,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解脱万千烦恼,放下我执,迈向醒觉之路。原来,佛教徒不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而是觉知这四种见地,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
正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1)篇
正见 [太阳]宗萨蒋扬钦哲仁[太阳]1961年7月6日-)是不丹的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喇嘛,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托鲁奇电影《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电影蕴含惊人的能量及丰富的人文精神,犹如一股清流,在世界各大影展屡获佳评、获奖连连,更培养出一群追随的工作人员及影迷。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
如果没有盲目的期待,就不会有失望。如果能了解一切都是无常,就不会攀缘执着;如果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也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
◆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这些不同的情绪及其结果,都来自于错误的理解,而这个误解来自一个源头,也就是所有无明的根源——执着于自我。自我只是另一个误解。当我们看着自己的身体(色)、感受(受)、想法(想)、行为(行)和意识(识)的时候,我们通常制造出一种自我的概念。人们受制约,把这种概念视为恒常而且真实的。
◆ 习气:自我的盟友 执着于自我就是无明
◆ 那么爱呢?
只要了解我们所欲求的对象事实上是和合而成的现象,就能破除诱惑的魔咒。
如果你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的边缘——你就会了解在面前的危险。你仍然可以继续前行;带着觉知在悬崖上行走不再那么恐怖,事实上,它反而是非常刺激的。不知才是恐惧的真正根源。
正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1、不要被作者名字所误导,这位仁波切是真的。
2、本书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佛教最核心的教义,所谓“四法印”——破折号是为了提醒你准备开始懵逼——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3、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感觉很奇妙——你既不用担心会产生剃度出家的想法,也不用指望本书能完全消除佛教在你心中的神秘感。至少对我这样一个还算喜欢理性思考的人来讲,本书中的佛教逻辑是自恰的。佛教所提倡的更多的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非通常所认为的是一种宗教——它本身不产出“观点”,所以自然难以被证伪。
4、本书中的佛教建立在“对立统一”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之上。按我的理解——从空间上说,A是B,B也是A;从时间上说,A可能变成B,B也可能变成A。可惜我是个凡人,A和B之间那2.5cm的差别我暂时还难以忽略。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预期太难被降低。从这个角度也许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宗教对衣食无忧的人和遭遇不幸的人常常有更强的吸引力——前者在返程途中与后者迎面遇上了,寒暄几句之后表示一致同意“米饭最好吃”。
5、我们说运营的核心方法是“定义稀缺,制造歧视”,用大神的话说是“要满足用户的贪嗔痴慢疑”。抹平稀缺、铲除歧视之后A和B也就完全等价了,佛系用户最难运营。
6、亲测本书适合下班路上读,不适合上班路上读。于是最近一周上班路上读《阿里局》,下班路上读《正见》,恍惚间还以为是同一本书。
正见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
情绪是产生一切痛苦的来源。本来一切是空的,但我们时常执着于幻象,幻想却是无常,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快乐。实际上,快乐因人而异,有些快乐只是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真正的需求又是不定的。
悉达多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痛苦。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他们都与执着自我有关。’’
但要想破解这一轮回,不在陷于轮回之中,要认识到一切表象都是无常,因为这些外在的因缘造成了现在的表象。这些因缘我们并不能很好的去察觉,发现,因此无论是如何的表象,我们都不应该去执着。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去察觉,这些情绪背后的东西,就能不再执着于短暂而无价值的外在幻象。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