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3)篇
(2019-07-29 00:10:36) 读书笔记 -
作者:野口悠纪雄
野口悠纪雄在书中追忆,其人生的最初影像始于1945年东京大空袭中的恐怖经历,他这一代人亲历和参与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他们曾为高速发展的无限风光而豪情满怀,也曾因经济失速后的衰落萧条而五味杂陈。他们中有很多人因时代的变幻而饱受命运的捉弄,或者被无情地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本书论述经济发展历程及其深层机制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为读者还原出一幅幅生动、立体的战后日本社会经济图景。相信无论是野口悠纪雄对经济问题冷峻犀利的剖析,还是他对往昔经历满含深情的回望,都会为读者带来不同凡响的阅读体验。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 第(1)篇
本书以二战后期到现在的时间为轴线,结合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日本的大环境记述日本战后经历史,解剖了体制和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力。
重要描述:1940体制 -> 日本战时形成的体制,差不多就是计划经济,对应的就是自由市场经济。
以1945年东京大空袭为序幕开始日本战后经济描述。1945年战争结束,次年占领国开始日本的经济、政治进行分解,日本为了避免战后经济被牵制,对战时为战争提供军需的企业进行改头换面得以保存下来。
二战后美国为确立美元的霸主地位,1944年组织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形成固定汇率制。美元有美金的称号的来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国际收支持续赤字,难以维持固定的汇率,1971年,尼克松总统迅雷不及掩耳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史称“尼克松的冲击”。导致有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转变,汇率制度的转变中间经历一个1971年的“史密森协定”,史密森协定只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的一个过渡,协定允许汇率在一个范围浮动,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严重,汇率难以维持在“史密森协定”范围内,1976年史密森协定倒塌,国际货币基金承认浮动汇率制。
1973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次年爆发石油危机,阿拉伯产油国实施对以美国为首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原油出口禁止,并提高国际石油价格,资本家趁势囤积货物抬高货物价格从而在其中捞一笔,引起通货膨胀,日本政府为稳定价格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实行紧缩政策。
80年代,日本经济和联邦德国经济飞速发展,贸易盈余,而美国国际收支赤字,1985年发达国家五国发表“广场协议”,协议的签订诱导日本日元、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控制国际收支平衡。
日本地价股价一直飙升,反正价格不会掉,随着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人们纷纷在买卖间的差价赚钱,从而不停推高价格,泡沫形成。1990年新年伊始,牛顿降临日本经济,1月4号,东京证券交易所股价全面走低,股价开始一泻千里。次年地价开始下跌,大部分不动产的投资无法收回,形成不良债权。大藏省介入调查发现巨额不良债权,不良债权超过了金融机构自身资产导致金融机构破产,从而牵联贷款给破产的金融机构,引发连锁反应。政府为稳定经济局势,出手救市,为不良债权提供大量援助,最终未能收回的10万亿日元由国民承担。
1995年以后日本经济开始停滞,此后成为失落的20年。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产价格下跌故不能按时偿还房贷的情况增加,导致以房贷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价格暴跌,此次危机称为“次贷危机”。2008年以房相关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雷曼冲击”引发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这本书让我了解下战后的金融体系发展史,有空再看看中国历史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 第(2)篇
1985年,为了抵抗美国日益强硬的对日压力,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成立。1986年4月该机构提交报告,由于是在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的主持下提出的,这份报告又叫作“前川报告”。前川报告指出,为了消除日美贸易摩擦,必须“扩大内需,开放市场,推行金融自由化,纠正经常收支不均衡,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压着相同的韵脚。35年后的中国似乎又在重复着同一个剧本。
发展中国家要赶超发达国家,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工业化所需的技术已经得到开发,发达国家也已经示范了其使用方法,所以只需模仿就好。将来的发展前景也比较容易预测,所以转换产业结构的速度自然很快。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90年代之后的中国也同样实现了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同样的高速增长。
日本的股票价格于1989年底达到历史最高点,土地价格于1991年中期达到历史最高值,但直到今天还没有恢复到当时的水平。不仅是股价和地价,日本的工资和实际汇率等多项经济指标也都没有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的最高水平。
当人们处于泡沫之中时,是无法意识到泡沫的存在的。只有泡沫崩溃了之后,人们才能知道它是泡沫。
根据1940年体制史观,可以发现安倍晋三内阁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并非“摆脱战后体制”,而是对战争时期及战后体制的复归。其基本方向是,否定市场的作用,强化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而这正是1940年体制的特点。由政府描绘出将来的蓝图,然后把全国资源集中到这个方向。
但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中,这样的增长战略毫无作用。新兴产业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而不是在政府的指导和保护下诞生的。日本和中国都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是否能够适应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
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是选择哈耶克的自由主义还是回归凯恩斯主义?
人总是习惯于尝试着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表象之间寻找永恒不变的规律,公式,定理,但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战后日本经济史读书笔记 第(3)篇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让我想起了《大癫狂》里的郁金香泡沫与密密西比泡沫,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百年过去了科技在进步,人性的贪婪狂热却似乎没有改变。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泡沫最严重的时刻,更是脱实入虚最严重的时刻。德国同样签定了广场协定,经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波动后很快恢复稳定增长,反观日本却从此一蹶不振,人均GDP从全球前五跌落至二十名开外。究其原因日本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外部环境均与德国有很大差别,日本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大部分是低端芯片,并不具备诸如CPU这类高端芯片设计生产能力,同时美国通过扶植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三星就是美国扶植的代表。美国如今之所以在综合国力方面独占鳌头,究其根本是高端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垄断地位刺激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通过推行美元国际化,让全世界的人为美国人的消费买单,金融霸权进一步保证了有充足的军费维持庞大的军力进一步保证了美国的能源金融霸权。假以时日即使我国的经济体量赶上美国,国际影响力也不一定会如美国那样,唯有发展高端制造业,开放生育,继续推行人民币国际化,保持人民军队在合理规模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复兴。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