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罗摩相会读书笔记及摘抄(3)篇
(2019-08-06 00:06:51) 读书笔记 -
作者:阿瑟·克拉克
科幻历史上真正的神作。《与罗摩相会》是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代表作,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木星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6项科幻至高大奖。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并称为“20世纪科幻三巨头”,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王。其一生创作100多部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作品总销量破1亿册。阿瑟·克拉克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针对太空技术作出的许多预测都成为现实,地球静止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与罗摩相会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1)篇
看完的时候,正在听《Taijin Kyofusho》,忽然非常感动,也非常感伤,感动于人类一直对宇宙的探索,感伤于偌大宇宙一直无所回应。
费米悖论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
所以这么大的银河系,也可能只有人类用诗意的“Milky Way”来为其命名。
回到罗摩,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男主人公,也是印度教崇奉的神,他是毗湿奴的第7次化身。印度教有三大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梵天创造,湿婆毁灭,毗湿奴维护。不知克拉克取“罗摩”为罗摩,是否有此维护之意,是否罗摩是宇宙的维护之神,所以才对人类不屑一顾。
从开始相遇到再见,人类一直在探索罗摩,却最终也无法得知其真实身份和意图。当人类将它当作十足的威胁时,它只是把太阳当作它途径的加油站,然后再次出发,去哪里呢,谁也不知道。看到它缩成一颗小球的时候,蓦地想到三体的水滴,还以为接下来是一场毁灭......
目前为止读到的科幻作品中,但凡涉及到外星文明,大多是对立的走向:善意或者恶意。克拉克提供了第三种:无意。
五十五岁的诺顿船长在目送罗摩离开后,觉得自己“已经把自己的年轻岁月留在种种谜团和奇观中间,此刻正无可阻挡地飞离人类所触及的范围”,人年轻时候遇到太惊艳的事物,这一生都难得安宁。
这个圆柱体永远消失在人类的视野中,此刻,“他们在哪儿呢?”
与罗摩相会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2)篇
第一次看这样纯科幻的作品,脑洞不太够用,想象力受到极大挑战[偷笑]。不过仍然感到叹为观止,而最为重要的,作者通过罗摩告诉我们,自以为是的人类,在浩瀚的宇宙中根本不值一提,更遑论我们每一个个体。虽然我们现在对宇宙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们从人本身出发、从地球乃至从一国一域出发的思维方式与“地心说“那个时代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别,我们总把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利益作为选择与行动的原点,而不能客观面对自己其实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现实。“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某种意义上,我们对于世界和对于自己的了解一样,仍然一无所知,因为我们感知的追寻的永远都只是物的属性,而不是物的本在。感谢与罗摩的相会。
与罗摩相会读书笔记及摘抄 第(3)篇
罗摩的相会,就像一场巨大的遗憾。
还有人类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总以为外星人的到来会毁灭我们,但其实人类如同蝼蚁,外星人不屑一顾。
可怕的冷漠,人总要寻找一些存在感,可是总有那么些人会把你当做真空。
构造的罗摩世界, 我会想当然地认为是人类未来做出来的诺亚方舟,但是不是。这句明显的一点是作者在想象的时候还是带了一点对地球的模仿,我觉得作者的想象力并不是特别的丰富。还有就是机器人, 既然已经想到机器人了,为什么人类不可以运用机器人呢?人类完全可以在探测罗摩的时候使用机器人。作者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又或者有意的忽略了他。从而更加凸显的人类的一种渺小。
果然,人还是太无知了。
感觉船长冒险进入罗摩,就像一只蚂蚁进入人类的家庭,有危险,而且感到新奇。但其实是特别渺小的感觉。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