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3)篇
(2019-06-16 13:25:57) 读书笔记 -
作者:萧红
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小城的生活或许有一点沉闷,萧红用绘画式的语言,“在灰暗的日常生活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勾勒出一幕幕充满童趣的影像。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第(1)篇
还是读书时就听过萧红名字,这位民国四才女之一的女子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通过这部长篇“呼兰河传”来了解一下。书名呼兰河并不是东北那条著名的延绵数百公里的呼兰长河,而是黑龙江哈尔滨的呼兰县、现今的呼兰区;作者整部书都是回忆出生家园的一草一木、家人邻里。萧红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8岁丧母父亲续弦;儿时只与祖父相亲,祖父慈爱善良喜欢小孩子,祖母严厉强势;家里还有不少租客,拉车的、磨房的、漏粉的,家里还有长工有二伯、王老厨……书中不少章节的开篇都有“我家后花园是荒芜的、衰败的”词句;这为整部小说悲凉灰色基调做了铺垫,包括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有二伯孤苦卑贱一生都有着深深时代烙印。萧红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萧红自幼活泼顽皮,注定一生不甘平凡喜欢折腾;宿命似乎印证了这一点,19岁因包办婚姻被退婚逃离呼兰县后至死都在颠沛流离中;为两任丈夫萧军和端木蕻良生下孩子都夭折也预示着这是个苦命女人,个人认为她也并不是太在意有无孩子;时代背景是1933-1942年、无论是国内还是日本侵华逃至香港都是寄宿于友人家或辗转于一个个旅馆,一生都没有一个稳定温暖的家,直至病逝于香港这位才女才停止了折腾,死时年仅31岁,可叹!n萧红,本名张迺莹,1911-1942;文字最接近于现在白话文的民国才女,一位注定悲剧的女人。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第(2)篇
读完了,或萧红写的不像沈从文一样 ,凄美的牧歌,哪里的乡民品质淳朴,美好向往。但她让我读到了一个更加接近那个时候中国普遍农村的现实情况,麻木不仁,百无聊赖,深深的又一套自己封建迷信思想,好像已经根深蒂固。正如序里的矛盾先生说的,萧红或许是寂寞的。我想待她长到20几岁,她祖父80岁死后,她就是寂寞的了,书中更加真切的描写了呼兰河吧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作者和祖父之间的祖孙之爱。而是哪里的冯歪嘴子,这样一个普通的人,我反而从他身上看到了不少,他爱王大姐,他爱他的孩子,他也爱生活。这在呼兰河也许是个例外。其实我更多的事想到了我的童年,我们哪里的人,好像又和呼兰河这座小城的人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也不止我们哪里的人,生活还在继续。乐观面对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第(3)篇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萧红的这本著作,至于为何不是一气呵成看完,其中有因这本小说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就如萧红自己所说的,只是充满了她童年回忆的,难以忘却的种种人和事的片段。也因不想囫囵吞枣般读完,想更多了解萧红,想了解她的童年,她的一生,所以看到一些比较深刻的章节或片段,便忍不住想要停下,仿佛需要些消化的时间,才能把那些字句安全地接受。越看到后面,节奏便变快了,不是因为故事性增强了,反而是因为故事里的人们太过凄苦,令人窒息的凄苦,仿佛读着书中他们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了,只想快点把这种生活结束。这些充满萧红童年的人和事,终究给萧红带来了很大影响的,她无法改变他们,无法忘却他们……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