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_1800字

(2019-10-02 09:48:05) 读后感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1800字

这本书根本没读懂,有盗版嫌疑,多个地方逗号、句号同时出现,举例说有图,看完也没见到图。
最终还是用了3个小时零8分,分三天读完了。原因就一个:突破自己的阅读舒适区,用意志力而非喜好来读一本书。
不时这样做的好处如下:
1、扩大自己的认知局限
仅选择爱读的和好读的书,适合在阅读的初始阶段,目的是培养读书爱好,尽快感受阅读带来的成长和改变。
人都有趋利的本然,好处会带来正反馈,正反馈会带来正向激励,时间久了每天不读点书总觉得缺点啥。这个时候读书就成了刚需,不需要毅力,只是不做就难受而已。
进入到已经有读书习惯的阶段,如果只停留在舒适区会带来问题:读的越多会发现似曾相识的东西越多,会懈怠或自满;只读喜欢的书籍,往往会将人局限在一个领域。
视野决定格局,每拓宽一次,看到的世界会更大。有很多事情,跳出事情本身去看反而更清晰。看不同学科的书籍,就起到开辟诸多新视角的作用。
笑来老师说:从优秀到卓越的最好方法就是多维竞争。以一个行业或领域介入,熟了以后向更多维度拓展是个人职业规划要点,也是读书要点。
个人从心理疗愈和投资理财两个板块介入,开始的书每本读完就践行,遇到问题再复读,张德芬老师、李笑来老师、王宁老师、江恩老师的书每本都读10遍以上,张德芬老师的书更是读了18遍,疗愈了自己,映客分享、微信群分享、写成文章,收获了1千多打赏。
自那以后读书就成了最重要的事。读到第四个年头,而头两年的总读书量不过30本,全都是读、践行、写作、分享,然后再重复。到现在是需要拓展的时候了,时不时读难啃的书就成了阶段必修课。
比如自私的基因、人类简史、物种起源、哲学、历史类等书,虽然读不懂,但总会种下种子,随着知识之间的杂交,会有新发现。
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读这类书的心得就一个:秉承完成比完美重要的理念。认真完成,就特有成就感。
2、降低自己对大部头的恐惧
一切都是练习,一切都是积累。学股票投资,啥都不会,随着一天学一点,居然把财报都搞的七七八八了,原来神一样的词汇,现在也信手拈来了。
这一切的开始都是需要突破敢于阅读的局限。读就有收获,只不过分隐性和表性两种。隐性是读完了不知道啥用,但不知道啥用真不等于没用。只是当下用不到,一旦有一天用到会惊奇的感叹—哦!原来你在这里等我!
很多东西都是当前看似没用,但长久来说相当有用。就像刚毕业读了很多销售和管理的书,整体感觉就是一脑袋浆糊,不知道啥用。
直到某一天做办公室主任,发现学的管理用上了;等有一天自己凭借策划能力当上营销总监的时候,没把自己弄成优秀销售员的人,把别人都整成销售精英了;
即使学策划也是因为觉得自己长的太丑不适合和人沟通,选择的策划,策划不赚钱,帮个忙朋友赚12万,我赚3000,一咬牙又选择销售了,直到这个时候策划的能量才发挥价值,我成了那个既懂策划又懂销售的人。
别人卖不掉的房子,到我手里就火;一个人的顾问费超过一个代理团队的佣金也就不奇怪了。
有了这些经历,让我笃信积累必有产出。所以不管有用没用,先学就是。英语、读书、写作、投资,目前为止并没有给我带来直接亮眼的受益,但就是一直做。
想起地产行业的7年磨一剑,中间还学会厨师、卖过阴宅、做过销售、做过策划,走了很多弯路,一朝收获,一年抵七年,就觉得坚守一定值得。
3、制造阅读愉悦
长短相较,难易相成。读过难读的书,在读类似的就觉得不难了,越来越不难离懂就很近了。
所以现在读书就是几本共进,长的一周内读完,很有成就感;短的一天、两天读完,实现年200本的读书量。这样既不纠结于量,也不担心于质。
难读的书我都放在精力最佳的时间读,读完如释重负,这类书不苛求读懂,懂一句就高兴,一句不懂,只字不差读完也高兴。
关键是再读其他书的时候,那一个乐呵,太轻松快乐了,无形中自己制造了读书的快感。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的收获。而且一读完就会有类似的书推荐,总能找到一本既好读又好懂的书,返回去再读原来难懂的书,也就慢慢懂了。
这笔记又是我的读书心得。记得斋藤孝的一本书中曾说过:要想写本书,咋也得读1000本书。所以给自己定了1000本书的5-7年阅读目标。
是的,我的读书是有目的的,就是想10年的时候写本书。现在觉得似乎用不了10年,刚读3、4年,就想写了!
加油就是,心跳快的时候就想把2020年计划中加入写本书,淡定的时候就想再等等。
如何读书或许会成为我的第一本书的内容。
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每天写点什么,就是书本身。
又笑醒了,哈哈��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