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山回唱》读后感_1800字
(2019-08-02 23:22:33) 读后感 -
《群山回唱》读后感1800字
时隔两年,重读此书,我还是很喜欢,喜欢它感情的厚实直白,总让我感到有一种微妙的恩泽,奇异恩典,何等甘甜,生而为人,我实在很是庆幸,很是幸福。
也许是由于近因效应,第十章马科斯的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她是我妈,她不会离我而去。对这一点,过去我只是简单地接受,觉得理所当然,我不曾为此感谢过她,就像我不曾感谢洒在身上的阳光。”是啊,作为子女,我们觉得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天经地义,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更是理所当然。试问,何来的理,又是谁的当然? 最近我经常会这样提醒自己,杨洁凡,你已经18了,是个成年人,父母要给你生活费那是你的幸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般幸运,拥有如此爱你,信任你的至亲至爱,你知道,这世上还有很多人是没有父母的,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努力成长,你更应该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光阴。
马科斯先生其实很优秀了,但他内心其实十分渴望母亲的认可,他似乎从来没有得到母亲的鼓励,以至于马科斯人到中年,母亲的一句:“真的,你挺让我骄傲的”,他是多么地感动。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这种情况还是很多的。所以,从小就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下长大的孩子是多么快乐和幸福啊,幸运如你我,愿常怀感恩之心。
其实马科斯先生的母亲看得很透彻,想必每个走过几十年光阴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生活真谛吧,她清楚自己的儿子想要逃离,她说:“他们认为自己活着,全凭他们想要的东西,可实际上呢,支配着他们的其实是他们害怕的东西,是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我想,孩子当真都想逃离吗?如果从小是幸福地一起长大,孩子长大了会发自内心地想要陪伴吧!
文章还有一段是这样的:“可是,等我放下行李箱,却感到每样东西中间都有个空空的洞。我母亲和萨丽娅在这儿相依为命,一过就是几十年,对我而言,这段岁月却是黑暗而辽阔的空白。我一直在缺席。缺席于萨丽娅和妈妈在这张桌子上一起吃的每一顿饭,缺席于那些欢笑,争吵,持久的烦闷,疾病,正是这一长串简单的仪式构成了人的一生。进入我童年的家有点迷惑,就像一部小说,很久以前我读了开头,后来又把它丢开,现在却在读它的结尾。”
我对此触动很深,因为我,我想我也有这样一种状态,我一直缺席,也可以说,我一直想逃离,缺席于家人在饭桌上一起吃的每一顿饭,缺席于那些持续的欢乐与争吵……却不曾想,正式这一长串简单的仪式构成了我的一生。而我,想要过这样的人生吗?逃离,究竟是为了追求什么呢?我最终想要的,不过是一个和谐的人生,这个答案会一直不变吗?到底是生性使然,还是环境的熏陶,我自己也还没有认识清楚?
对于阿卜杜拉和帕丽这对兄妹的感情,我其实感触并不是很深,我想很有可能是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没有这种关系的缘故。6岁之前的记忆,那种缺失,竟深埋于心六十多年,那种缺少感有多空洞,就足以证明他们这份兄妹情有多真多深刻。
纳比与苏莱曼之间,苏莱曼爱纳比,而纳比呢?他对于他,随着时间的流逝,是亲情与陪伴,守候,我不敢胡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试想,如果纳比的生活中有一个契合的女人出现的话,他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结婚生子,白头偕老,但我相信他会好好照顾中风的苏莱曼的,虽不是义务,但这是他做人的本分。
妮拉这样的女人,给我的感觉有几分张爱玲,可可·香奈儿的意味,这样的女人,我总会想到一个词:桀骜不驯。我喜欢这样性情的女人,但人总是独一无二的,各有各的特点,我欣赏,不代表我会类似这样活过。我很欣赏妮拉她这样一个女子,选择领养一个孩子,一个几乎可以说是贫民窟的小帕丽,她能够想到,如果不带她去巴黎,在阿富汗,这样的女孩,在阿富汗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迎接她的将是一个怎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生,因循守旧,没有受过教育的她们,有的想必连向往自由独立的头脑都不具备吧?妮拉,是个聪明的女人,也是个好母亲,小帕丽不懂,没有关系。
读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总有那种亲切感,这种感觉,翻译并没有把他丢失。无意间看到有读者朋友反映这本作品风格大大不同于李继宏译版的《追风筝的人》与《灿烂千阳》,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看来,它实在是没有变的。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你用心去读,去感受,一定能够获得不一样的幸福体验。因为,在我看来,不幸都是相似的,而幸福却各有各的不同。
愿你我越努力,越幸运;越自律,越幸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