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雪经典作品集(24卷本)》读后感_1200字
(2019-10-21 19:48:56) 读后感 -
《残雪经典作品集(24卷本)》读后感1200字
对残雪的书好奇是因为新京报的一篇介绍,文章提到她的书哲理很深,又提到她的哥哥是邓晓芒,很意外,上一次这种意外来自于纳博科夫小说普宁的译者居然是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
读到《黑暗地母的礼物》,故事风格诡异,小说人物常常说一些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的对话,一是有些书面语,更奇特的是会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会做一些现实生活中很少人做的事,梦境和幻想交织,虽说偶尔会交待,但在这样的故事中,小说中的人物就都蒙上了迷幻的影子,像故事中煤永的女儿对他的描述一般,“她又老觉得父亲身上有种朦朦胧胧看不清的东西”。
如果按常理来说作者似乎并不描写生活,而是着重于人物的幻想、梦、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潜意识的流动和幻化,可要说这不是生活,那什么又是生活呢?至少对我来说,我更愿意把这些当作我生命中更重要的部分,而非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这是我从前不爱读小说的一大原因,它们对我来说大多是描述了一些外在的事件而已,人物的心理描写也基于外部事件发生,明明白白,至多有些情感上的共鸣。可这部小说不同,它让我看到一种可能,一种异常模糊的可能,这种模糊性也许是作者有意为之,也许只是我还没有厘清作者所谓的哲学架构,但它给我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我对这种高度的模糊性着迷,它就像我健忘的生活,我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都记不太清,我对生活里的事件、时间和地点也只有模糊的印象,我似乎能把握的就只有当下的情绪,把它们文字化而已。我爱记录思想和梦境,唯独厌恶繁琐地记录事件。残雪的书也许并不是此意,可它却契合了我以前从未发掘的自己对某种模糊性的渴望。
晚上睡前,在洗漱时,我忽然想起那个由洗脸池进入暗夜深海的梦境,觉得对生命充满希望,人的潜意识塑造的梦境多么美妙,它混沌、深邃、广阔壮丽甚而有些可怖,而深海、宇宙和意识,到底哪个更深邃神秘还说不定呢,但在人去探究它们的边缘时,也许感受到的是相类似的情感。难以抵抗的诱惑力、绝对的孤独感和幽深细密的恐惧,通常在滑向边缘的时候我会退缩,而被迷惑忘记恐惧的人去到了人迹罕至之境,也许能够回来,也许就此消失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之外了。
这种模糊性让我着迷,从前我更热爱条分缕析地肢解自己的情绪和思想,那是我消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但现在看来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模糊幻想似乎更容易让人深入到意识迷雾的腹地中去。这也许是波兰那位获诺奖的女作家弃心理学而转向文学的原因之一,科学与文学艺术相比,在探索边缘世界的时候总显得有些笨重和谨小慎微,它是基于理性和实证的,它固然可以保证某种意义上的正确性,但文学和艺术却更具有包容性,也因此显得仁慈,人像被她们溺爱的孩子,他可以获得面对残酷现实或者探索世界边界的勇气,也可以充满焦虑、不安、恐惧、愤怒甚至于病态。
也许生活从不是目的,它只是人献给潜意识之神的祭礼,而奇伟瑰怪的梦境与幻想才是神对人最慷慨的馈赠。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