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_2600字
(2019-09-04 08:31:44) 读后感 -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2600字
202.读《遥远的救世主》有感 ——谈谈丁元英对孝道的看法
在《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连续剧《天道》中丁元英关于孝道的看法主要是在父亲中风住院期间,与哥哥、妹妹和母亲之间关于治与不治的问题引发的关于孝道的讨论。丁元英的对于孝道的观点有三个方面。
如果父亲被医生确诊为植物人,那就停止缴费,拔氧气管子,放弃治疗。丁元英的话看似很无情,被全家人反对,令母亲心寒,其实是对现实很冷静而理性的分析。这种在医院里关于孝道的坚持和纠结,每天都在发生。老梁故事汇(梁宏达)有一期节目就这个问题专门讲了三个案例来说明,面对身患绝症的老人,巨额的治疗费用,和微乎其微的希望,怎样选择才是理智的。在三个案例中,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因为治疗费用和治疗态度的分歧,兄弟反目,老人离世,原本和睦的家庭分崩离析。有治疗条件的家庭,花费了很大代价,老人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生命只是得到很短的延长,生命质量低下,给子女留下深深的遗憾。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们也许会让老人安静的走完剩下的路。
在《天道》中,妹妹丁秋红说:当我们砸锅卖铁,再也借不来钱了。但是还差一万块钱就能救活爸了,哪你说咋个办么?丁元英回答:“那就让他死。”这是丁元英性格里的绝对冷酷和理智。我自认为人是做不出来这种事的,无论有理还是无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何况是有生养大恩的父母。
养儿防老是孝道的本来,还是交易?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真要撕开了,血淋淋的闹个明白,我觉得多余。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到老。这样不好吗?外人看见了,夸我孝顺,我高兴,父母高兴,社会和谐,多好。《围炉夜话》里说:“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这句话说得真是明白。
第一方面,在《天道》中,丁元英回到国内的第一件事,就是交给从四川来见他的妹妹丁秋红五万元钱和一辆车。五万元钱是给父母的养老钱,一辆车是因为妹妹常年守在父母身边,有车使用起来方便许多,当然也是当二哥的丁元英对妹妹多年辛苦的一种补偿。这是对老人物质上的一种孝。当妹妹丁秋红提出想重新装修家里的老茶馆而遭到父亲阻止时,丁元英立即表态站在父亲的立场上:“老茶馆是父亲一生的乐趣和希望,虽然挣不上多少钱,但老茶馆是父亲内心最熟悉、感觉最温暖的地方,还是按着老爷子的意愿去做,别装修了。”这是对老人家精神上的一种顺。
第二是、对老父亲临终治疗时的一种态度
人生最难捱的恐怕是临终前的那一段时光,老者躺在病床上苟延残喘,儿女们为治与不治争得脸红脖粗,争执的背后顾虑最多的是医疗费用的支出与分摊,孝与不孝的名声,甚至说不出口的还有老人名下的财产……
我们看看丁元英的态度:“爸还在病危阶段先抢救生命,爸的左手还有反应……不到确定是植物人的最后一刻,决不能放弃。如果过了病危阶段确定是植物人,那就停止交费,我就把氧气管子拔了。”丁元英的关于父亲病情的三个阶段三种态度,表达得清楚而又冷静。其实大家都知道父亲的去世只是在“熬”时日,但谁都只愿意表“孝心”而不愿当“恶人”。只有丁元英坦然面对,坦诚告之。当父亲下葬后,丁秋红又问丁元英:当我们砸锅卖铁,再也借不来钱了。但是还差一万块钱就能救活爸了,哪你说咋个办么?丁元英回答:“那就让他死。” 丁秋红回了一句:“二哥,你还是一个人过吧。沒有一个人能受得了你。”在母亲、大哥和小妹的眼里,丁无英是个“冷血”之人。其实,丁元英的做法并没有过错,钱也出了力也尽了,只是他的临终理念与传统观念相悖,别的儿女只是在心里想想,而他却敢于直面直说。
第三是、和老母亲关于“生儿育女防备老”的争执。
在《天道》中,丁元英和母亲有一段对话:“妈,如果您养儿就是为了养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等不等价还两说呢。碰到我这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水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所以这种文化就是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他就越觉得吃亏,心里越苦”。母亲听了非常生气:“都说养儿防老,他(父亲)就落了个这样的下场,亲生儿子要给他拔管子,那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短短几分钟的剧情,不仅对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进行了批判,更有对传统伦理道德中生育、母爱和孝道的思考。丁元英的话看似无情,但并非无情,他也是想让父亲有尊严地离去……
做为一个古稀老人,即使身体健康,心态很好,但也会不时地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节奏的加快,如何养老也成了当今的热门话题。现在的儿女对于父辈的孝道,基本有三种情况:
a、不仅无孝,还在啃老。
b、知道孝但不懂何为孝。给钱物给关照,但以自已标准和观点为准则,而不顾及老人的感受和需要。
c、既知道孝,更懂得顺。以老人的喜好为标准,这类儿女知道换位思考。在这点上,丁元英无疑要胜过大哥和妹妹。而个人认为只要自己生活还能自理,多关心老伴,多善待自己,凡事讲究力所能及,不要过分要求儿女。关于临终养老,个人很欣赏丁元英的观点和做法。做为人,虽然有求生的欲望,但也希望有尊严地活着。如果只有三天的时间,那就不要奢望再活三个月、再活三年。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人躺下,牵动的是全家人的心,劳心、伤财,病人苦不堪言,只为了能多活几天。想想活着的亲人,有工作要做,有儿女要养,不要为了一个临终老人拖垮了全家人。如果真的只剩三天的时间,那就和家里人团聚在一起,说说想说的话,共同聚聚餐,排除悲伤,只留温馨。
关于传统观念“养儿防老”的争论,丁元英用“靠”字来诠释了弱势文化:“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不靠自已”,这是对传统观念的彻骨质疑。可以这样理解,父母在孩子不能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弱势文化的属性为导向来抚育孩子,反过来又以弱势文化的属性要求防老,母爱谈不上伟大,观念也可以成立。但是,正如老子所言,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鼓励人类社会按自然规律行事,可是人类社会很复杂,还真没办法放任自然。人类社会形成的诸如此类们道德绑架,在所难免。太超前的观念被人接受,总有距离,需要时间。
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子女都是真情付出,而且并无多少父母养育儿女是真的为了“养老”。只是在父辈的内心深处可能都会留存一个“养儿防老”的想法,这是因为儿女是父母在世时唯有的最亲的人,更有传统文化在父母身上留存的痕迹。而这和父母之爱的伟大并不冲突!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