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世界边缘的秘密:科学对生命的惊人回答》读后感_1400字

(2019-09-25 19:33:10) 读后感

《世界边缘的秘密:科学对生命的惊人回答》读后感1400字

世界就像一座巨大的迷宫,总有一小撮人不甘心在迷宫里安静地呆着,满怀巨大的好奇心,想要寻找迷宫的边缘。

自从人类文明发段之时,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大小及其维度一直在增长,从未停止过。在短短的不到五千年历史中,从夸父时代世界是一个大平板世界,天圆地方,半径不过4千公里,到如今爆炸的宇宙,世界的半径增长到460亿光年。其数量级是10的20次方倍。空间从二维大平板世界到弦理论中11维世界。我们想认知的边缘正在以超越光速的逃逸速度离我们远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迸发出许多科学与哲学思想。

物理思想与阴阳理论完美融洽。经典物理中,孤立的质点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静与动互为一对阴阳,它们看似截然相反、矛盾对立,实质却是等同的,只不过采用的参考系不同罢了。量子物理中,光的波与粒子互为一对阴阳。基本粒子都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属性。任何一个实物兼具有空的属性,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周围的电子组成,而它们并非实物,而是由振动不止的能量组成,看得见的东西由看不见之物组成,此为一对阴阳。

哲学宗教理论与阴阳理论的融合。古印度教信仰的世界有两个,一个看不见,叫做“梵”;另一个看得见,叫做“幻”。佛教认为貌似实在的大千世界(“色”),是一大堆飘忽不定、瞬间即逝的“空”。道教则说,道“为天地母”,而“有生于无”。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源不是具有固定性质的东西,而是“阿派朗”,他说:“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复归于它。柏拉图也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作者悟出世界是由概率波(数字的烟)和粒子态(意识镜面的影像)构成。“我(意识)”和“我”所观察到的粒子态世界构成全部世界。也就是说,我”的观察导致了“我”所观察到的世界。

科学、宗教和哲学,抵达了同一个结论:世界有看得见的一面,也有看不见的一面。

直到这里,作者发现,我们一直寻找的“迷宫”的边缘不在空间里,不在一个远得看不见的地方,而在“我”身边——在“我”的意识和世界的交界处。“我”和“我”所经历的世界是阴阳互补的一对。这是崭新的世界。这与我们传统的世界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传统世界观不仅主张宇宙很庞大,而且声称你很渺小:你只不过是一个精子遇上了一个卵子,按照预设的程序生长发育成了人,循着物理和生物化学规律所界定的轨迹生老病死;你只是碰巧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但事实是,你是独特的、唯一的,和其他人并不等同。

基于这些,作者提出重新认识你自己。需要怎么做?

我想说服你做三件事:其一,牢记自己很重要,世界是围着你转的,不要相信任何人说你是“碰巧”发生的,只不过是世界的过客;其二,活出真正的自我,独立思想,不要屈服于他人的压力,即使是最亲密的人,绝对不能把生命的方向盘交给他人;其三,用阳光和爱面对世界——在你人性的内核深处已经埋藏了阳光和爱的种子,你只需要滋润它,让它生长发芽。如果你能做到这三件事,就会拥有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

初读像一本科学大作,读到最后却是引导我们反观自然,探索世界奥妙,重新思考生命,认识自己,诚实的面对内心的渴望,探寻活着的意义。曾以为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到后来才发现科学是把自己从“外我”带向“真我”的天梯。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