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古江河》读后感_2500字
(2019-08-19 13:39:33) 读后感 -
《万古江河》读后感2500字
万古之江河:巴颜喀拉山的雪水,在最近的未来必流入大洋。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长江、黄河的水滴,将与别处的水滴混合。幼发拉底河、恒河、多瑙河、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流入各自所在的区河,再经过洋流的混合,最终“和同为一家”,不知人类最终的发展是不是如此。许倬云先生从远古起纵横几千年,中国文明的发展如中国之河一般,或许它们各有源头,却能在某处汇合成滔滔不绝之势。摘录几条以自许。
“区系类型”是中国考古学界前辈苏秉琦提出的观念。他的“类、型”是相当于上述小地区的文化系统,他的“系”是属于上述较大的文化系统,而他的“区”是每一区综合起来呈现的更大系统。
如果以此推演,则炎、黄与蚩尤的三角竞争,毋宁正是仰韶、红山、大汶口三个北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接触,而最后组织为“五帝”的传说系统。
商王祭祀系统,由卜辞可见,有新旧两派,此起彼伏,旧派的祭祀对象是谱系严整的先公先王祖妣;新派则杂收诸神,包括各种自然神及大人物(例如大巫),至于祖先神,反而更为收缩,致祭时只祭祀大宗及五世以上的先妣。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
“夏”之地位提升为三代统绪之首,未尝不可能是由于周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几个古国之中,特别表彰夏人的地位而造出“三代”之说。
春秋战国时代,因为社会上层文化的下达,浸润于社会下层,使得周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相伴而来的,又有各地地方性文化露头的现象,以及都市化与商业化导致的世俗性文化。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
从中东两大文明所见的思想方式言,两河流域的文献中,显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农耕与牧养,以至光与暗,生与死……无非难以调和的对比与对立。终于,琐罗亚斯德(Zoroaster)提出的二元信仰,成为后世中东宗教的基本观念。
在大突破终于发生之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遂成为中国文化系统内主要的思想模式。
始皇出巡五次,于中原地区,只是路过,其行程重点,都在边缘地带:陇西、碣石、会稽——似乎都在确认帝国的边界。秦筑长城,绵延北疆,也是确认边界的意义。
然而,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秦汉时代毋宁是经历了一次全盘整合;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综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
东汉皇室不愿思想界有威胁皇权的潜在机能,为此两度以皇权主持学术讨论,钦定了儒家思想的范围。
然而,深刻地观察,这一段中古的中国历史,已经纳入东亚与东北亚的列国体制,中国不能自外于周边的列强,中国也不过是其中角色之一。
总结本节,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经由羁縻州府结合外族的帝国外围,经由册封制度吸纳邻近国家依附于帝国体制。然而,更外一层则是吐蕃及回纥一类独立的势力,时友时敌,和战不定。
汉唐的中国,有一个多重同心圆的网络,以安排中国与四邻的关系,遵循古代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叠合的理想形态,五服或九服的结构中,中国居于中央,由此一层一层推展不同的政治单元与中国的相对关系。
综合本节所考察的现象,中古时代的中国,不仅已纳入亚洲整体性的经济网络,而且中国在中亚——东亚长程贸易居于商品的供应者地位,而在海道方面的国际经济,中国货币更是国际通货。经由中国为中心,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正在趋于整合为整体的网络。
不论内藤理论或资本主义萌芽理论,都建立在欧洲(尤其西欧)发生的历史现象上,未必能解释中国的历史现象,更不能由此建立人类社会演变的共同性。
宋代的中国不能再以“天朝”自居,是以有反求诸己的内敛气象。宋人重华夷之别、正闰之辨,宋代史学著作,每多这些讨论。宋人好古,常有复古的倾向,理学思想必以上溯孔孟为标榜,宋代稽古的学风,开中国传统考古学的先河。凡此作风,都可解释为在列国体制中,寻找汉族中华文化的定位。
启示型的教派,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有共同的性质,即信仰二元的宇宙、善恶之间的斗争、“千禧年”式的劫世、救世主的来临,以及经由信仰而得到救赎。
有明一代,官吏不过是佣仆,君主对文官任意奖黜,一有得罪,当朝廷杖。即使是宰执,也难得为君主礼重。后来宦官专权,文官更是受尽皇室家奴的欺凌。明代士大夫,虽在乡里为缙绅,在朝廷则未能有意气发皇的机会。
大清帝国的行政系统,也是双轨制。六部、九卿的正副主管,所谓堂官,有满、汉两班共同视事。各省督抚是地方大员,自清初以至中叶以满员为常,汉员出任封疆大吏,为数较少。
在政府组织之外,帝国本身的结构也是二元的。山海关内十八行省是汉人的地区,由省、府、州、县的流官统治;关外乃满人故乡,号为“龙兴之地”,则由将军与都统管理。
综合言之,中国从太平天国战争以来,一步一步走向“武化”,不仅军事人口逐渐增加,而且谁掌握了武力,谁就能攫取经济资源及政治权力。即使发展实业与教育,也必须在“武化”的环境下始得有建设的机会。一百年来,中国长期战争,国土分裂,全国资源分散,国家积弱不能振作,然而刘铭传在台湾、张謇在南通、卢作孚在北碚,都以有限的地方资源推动地方建设,在一个时期内有所建树。
于是,视保守为落伍,学西方为现代,遂成为一时风气,而社会进化论只是这种风气的辩解而已。其后果,则是以“革命”一刀切断过去,五四新文化运动毋宁是这种风气的总汇,也确实发挥了鼓吹的功效。
“革命”一词,在古代是天命更易。在近代,政治革命通常意指:对于当时制度与秩序不满的人群,秉持一定的理念,由下而上发动群众力量,推翻统治者,建立新政权,而且随着新体制当权,通常还进行社会革命,改变社会价值,以贯彻掀起革命的理念。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