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_1000字
(2019-08-14 03:20:24) 读后感 -
《我的前半生(尊龙主演电影《末代皇帝》原著)》读后感1000字
简论本书的真实与失真
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是中国近现代传记文学史上最独特,最具吸引力以及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这本书的成功与前几次‘个人忏悔书’到‘灰皮书’的失败是分不开的,与资料的完整庞大是分不开的,最重要的是和溥仪一生奇特的命运是分不开的。但由于本书所处的时代特殊性,里面的情节、事件是否有主观夸大而导致它的不真实呢?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首先说它的真实性,‘真实’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根基,历来的批评家们都把真实视为衡量作品的标尺。据说李文达在整合编写这本书时,他与助手所查阅的各类档案,口供,日记等资料超过了一吨之多,而且亲自到溥仪居住过的地方进行考察,与和溥仪接触过的人进行交谈采访,甚至还为之给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写了传记简略,对重大的专题进行论述,编写了累计一百多万字的材料,所以说本书在历史方面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
再说它的失真性,由于许多资料已经失去了一切可查询来源和方向,这就必须要靠传主进行口述,这一过程中难免有不那么真实的地方。从后来胡适先生提及他与溥仪的见面就能看出。胡适先生说溥仪是专门的,亲自的去邀请,而非书中所说无心无聊之举。并且他们的谈话是严肃,认真的,是引起了溥仪内心波动的,这一点从后来溥仪给胡适先生的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个人口述的不真实之处,细心看总会发现。另一点就是溥仪形象的片面性,本书从始至终溥仪对自己的描述都是残暴、胆小、强硬、懦弱、无能的,而后期改造则一直是充满忏悔的。人是情感极其复杂的动物,这样的人物形象未免有些片面化,虽然人性中有残暴无能软弱,但同时每个正常的人内心都有善良勤奋和真诚,溥仪必然也应该是一个矛盾和谐的统一体,但这一点在书中或被删去,或没有体现。这其中也许有些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得不妥协的方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好在后来的电影版《末代皇帝》中对人物性格片面化以及情感的丰富性做了很好的弥补。
从真实和失真这两个方面来说,这本书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为人诟病的缺陷,但从整体来看,《我的前半生》仍然算得上我国近现代传记文学史上一部难得的成功作品,为我们的历史研究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个人的一生我们可以回顾一段历史;从一个人的奇特的命运我们可以牢记一段耻辱,更好的去展望我们的未来!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