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读后感_1000字
(2019-08-16 04:00:36) 读后感 -
《文化》读后感1000字
曾经读过作者编辑的二本书后,自然主观认为作者编辑每一本书,都值得一读。因为他搜集都是美国EDGE(私人精英俱乐部)成员分享文章泡泡。
不过最近连续读作者编辑二本书,包括本书后,开始有些想改变想法了。不能说本书的内容都像是些老生常谈,或者完全没有什么新概念或者新思想。至少其事实是,就像本书前言介绍内容一样,只是请了那几个人翻来覆去在那里吹捧或者对掐,或者炫耀不知道讲过多少次的,那么一点的内容。特别是本书似乎没有什么显著不同观点间的看法或者是有高质量水平的对话。不过,本书中对于网络本身从思维,哲学,生活,心理学等角度观察分析的广度及独特是其重要的看点。了解各位作者对于此问题的考虑,不管人认同否,都可以对于美国知识分子喜欢高谈阔论及思考问题层面等都会有所帮助。
简言之,其意识形态领域的偏见或者倾向性是明显的,例如,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及认识。它像并不能代表美国人,在该领域已经是众所周知精英团队及其杰出人物代表。也许他请不动其他(她)持不同观点立场的学者?
历史上,往往不缺乏人在思想领域,特别是自认为是如何有理性或者如何“科学”的时候,其实际上往往可能忘记一个大图案;即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认识,只是建立在不到5%物质基础之上。
更像讽刺的事实还有,像在书中被某些被捧为,所谓著名生命进化论牛人学者,居然在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科学数据库中,例如,NCBI的PubMed 中,居然查不到一篇是他在任何生命科学研究中,发表了有任何生命科学研究结果的科研文章。尽管他类似像哲学评论泡泡文章是有的。所以,这难道不像是世界奇闻逸事?此人因为一本老掉牙书,例如,自私基因,现在,在中国学术界某些领域也成了网红。这也不应该奇怪。因为,本书曾经他受益于某些不是生物学领域某些文人吹捧之群体弱智之风的影响?打一呵呵……。当然,如果人真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现在地位或者名声的,相信一定会令不少科学家或者认真的学者们就会改变看法。
当然,现代人是否可应该像古人云,不可“因其人废其言”,这些都是后话了。简言之,此人像是沾了某意识形态的光。
生物遗传优势来自不同等位基因互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优势同样来自其多样性,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学术思想的同样有类似模式。术因学起,学因术进。改进才是不变之精华所在。
当然,本书明显倾向性可能与其推销或者涉及领域有关。下次再读作者编辑书时,要先选择好书之内容及涉及领域范围。正如同一句台词,昨日网红,今天黄花,岂知明日复牌?拭目以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