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菌群大脑:肠道微生物影响大脑和身心健康的惊人真相》读后感_2500字

(2019-11-03 07:39:19) 读后感

《菌群大脑:肠道微生物影响大脑和身心健康的惊人真相》读后感2500字

一直以来, 人们假定 疾病的世界, 是一个简单的 因果链条 (就像明确无误的牛顿第二定律一样) -- 只要找到一个具体的原因, 制成药物, 就可药到病除.

(讽刺的是, 人们对待社会制度甚至是经济也是这个态度 -- 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个德性.)

每当复杂的人体出了问题, 人们自然的 向外界 寻找罪魁祸首.

细菌 往往是一个天然的替罪羊候选人.

然而真实的世界, 既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 细菌与人的关系也比远人们之前想象的复杂.

此作, Grain Brain 三部曲之三, 把碳水, 肠道, 微生物, 脑健康的问题, 翻来覆去念叨个遍.

希望能破除成规.

.

.

[LPS(liopolysaccharide) 脂多糖]

炎症因子, 点燃身体炎症通路的罪魁.

是脂质和糖的组合物, 是部分细菌外膜的重要成分, 保护细菌抵抗胆汁分解.

归类为 内毒素, 是一种细菌的毒素.

直接影响肠道渗透(物质进入血液) 和身体免疫等.

通常情况, 脂多糖会在消化道被 肠壁阻隔在血液之外. 但当组织受损, 发生渗漏 或 渗透, LPS便进入血液循环, 点燃炎症, 即引发全身警报, 造成大范围损伤.

在大脑增加 淀粉样蛋白, 引发Alzheimers等痴呆症 (几率增加3倍) -- (另一书中) 又称 神经元糖化, 或 type III diabetes.

(全过程并未提到病毒, 我之前对炎症与病毒的关联, 恐怕是想错了.)

同样, 帕金森, 抑郁症患者, 也有LPS过高的水平.

于是, 保护肠壁的完整, 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甚至脑血), 是长期健康的核心.

..

.

[cholesterol]

研究发现, 自然发生的胆固醇 水平低, 与人的认知表现差有相关性. 胆固醇是大脑的一种保护因素.

传统观念倾向妖魔化胆固醇. 然而最新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脏病发作的主因, 其更可能是与炎症相关, 而非胆固醇.

显然, 这是一个 被树敌 的替罪羊典型. 被谁? 当然是制药公司.

..

.

[厚壁菌 & 拟杆菌]

此2是肠道内数量最多的两种菌 (占9成).

其比例决定着炎症水平, 并且与肥胖,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较高的 厚拟比, 与炎症和肥胖成高相关性.

厚壁菌: 从食物中摄取能量, 增加热量吸收.

拟杆菌: 则专注将巨大的分子链(淀粉或纤维) 分解为较短的脂肪酸分子, 加以利用.

(研究显示, 相较于非洲, 西方人的肠道中, 以厚壁菌为主, 且多样性单一 -- 乃饮食结构所致.)

较多的厚壁菌, 劫持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强迫主体进入一个 高热量循环 模式.

运动的作用, 不仅仅是消耗了热量, 还改变了菌群结构 -- 降低了 厚拟比, 有利于培养菌群多样性.

..

.

[micros & the brain]

菌群影响大脑活动

大鼠实验显示, 被移植了相反性格菌群的大鼠, 会展现出与原先性格相反的性格特质-- 大胆或胆怯.

双向影响

肠道可以影响大脑, 反之亦然.

HPA(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在压力下生成 皮质醇, 帮助人们处理危机, 做出本能生理反应. 但高水平的皮质醇, 与多种精神疾病(抑郁症, Alzheimers, etc.)相关, 对肠道也有破坏作用.

正常睡眠的下, 皮质醇在夜间最低, 在清晨开始升高. 此时, 肠道菌会抑制细胞因子产生, 引发REM(rapid eye movement) , aka, dream.

肠道菌群的破坏, 会干扰激素等化学物质, 最终影响睡眠质量, 造成失眠.

.

[肥胖]

是一种炎症疾病 -- 与促炎性化学物质 或 细胞因子 水平的提高相关.

脂肪不仅存储热量, 还负责推出 激素 和 炎性物质.

腰部脂肪不是问题的全部, 内脏脂肪将激素和炎性物质直接倾倒在肝脏中, 引发免疫大战.

研究显示, 腰臀比高者, 呈现海马体缩小, 记忆力衰退. 且 小中风(微小脑血栓引起的瞬间局部缺血) 风险提高.

而肥胖, 炎症, 心血管疾病 与 认知衰退, 与痴呆症强相关.

.

[autism]

更多研究正在逐渐揭示 自闭症和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

大鼠实验表明, 丙酸(一些重要器官的能量物质) 进入血液尤其是大脑, 将会影响脑功能.

自闭症患者的 脂多糖 (炎症物质) 则是常人的两倍, 激活的自身免疫也更频繁且广泛.

未来的研究会将自闭症定位为 线粒体疾病, 其与肠道微生物有重大关联.

自闭症儿童的线粒体有氧代谢效率弱于常人, 部分患者有线粒体基因(源自母系的代代相传)缺陷.

而大脑是人体 (仅次于心脏的) 第二大能量消耗器官, 能量代谢不足, 将直接影响脑发育与认知.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是 表现遗传学 (epigenetics). 基因(尤其是是染色体基因) 并非一切, 相同的基因(genotype) 也会在与外界的互动中, 以不同方式表达, 呈现迥异的后天特性(phenotype).

早期(出生前后, 母体内外) 人体的API (与外界可交互的窗口) 会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和 标记, 并且将决定一生的 基因表达 (phenotype) 和 生理特性, 甚至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 比如自闭症 (比如通过 菌脉遗传).

in short: initialization is significant!

不仅仅是早期, 一生中的生活方式都将影响到基因表达:

食物, 压力, 运动, 睡眠, 肠道菌群等, 都会影响到自身基因(染色体或线粒体) 的激活与抑制.

..

.

[antibiotics]

1945年, Alexander Flemming在诺奖的获奖感言中, 警示了抗生素在未来的风险. 历史也是如他所料.

因菌之间的抗性差异, 低剂量的AB(antibiotics)就会破坏消化道的细菌构成 -- 往往有害菌(造成肥胖的厚壁菌) 存活率更高, 而非瘦者体内的 拟杆菌.

此后的历史中, 抗生素被广泛用于畜牧养殖, 以提高产量(可达3成), 并最终进入人体, 影响消化道结构.

(全球单位重量肉类中抗生素用量, 美国, 希腊, 荷兰, 法国, 居首, 挪威瑞典居末, 或许因为其吃海鱼?)

AB滥用会增加一系列疾病风险.

~癌症: 研究发现, 常用AB女性, 乳腺癌风险增加一倍.)

~ ADHD ~哮喘 ~ 肥胖症 ~ 糖尿病 ~痴呆症 ~ 抑郁症 ~ 其它(自杀, 焦虑, 等)

而这一切疾病都与 炎症 inflammation 直接相关.

[transgene]

转基因食物, 本身没有问题. 植物基因不可能在消化过程中影响人体基因 -- 人类并没有因为吃了几十万年的水稻小麦牛羊肉, 就变成它们.

然而, 部分转基因的改变的是其 农药抗性, 以方便除草增产. 因而, 此类过程的产物会携带更高浓度的农药 (如: 草甘膦), 进(在西方)造成大范围的 乳糜泻 (麸质即谷蛋白不耐受) -- 研究显示, 草甘膦的用量与乳糜泻的发病, 成正相关, 但尚未conclusive -- 很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发生作用.

..

,

[prebiotics]

益生元:

1 不能被人体消化 2 对益生菌有益 3 其最终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

.

.

.

[recipe]

食谱不看也罢.

关键是理解其精髓(厚拟比). 并从生活中可触达的方案中择优.

..

.

~~~~~~~~~~~~~~~~~~~~~~~~~~~

复杂的人体出了问题 人们自然的 向外界 寻找替罪羊.

细菌 便是一个天然的候选人.

制药公司, 诡辩的政治家(尤其是民族主义者), 也利用了人们的这个 find somebody to blame 的心态, 适时的树立了恰当的敌人, 并加以妖魔化 -- 细菌, 脂肪, 胆固醇 -- 以及对 万能药 抗生素的迷恋.

(就连发现青霉素的Alexander Flemming也警告说, 要重视抗生素的风险. )

(中国人也有类似的思维. 比如认为 一切吃出来的问题, 也一定能通过吃来解决. 之前看到一期综艺上某艺人提到 一种叫做 抗糖 的神奇物质, 吃一包糖, 再吃一包 抗糖, bang! 两者中和了, 就跟什么事儿都没发生一样. bravo!)

一切类似的思维定式, 都在阻止人们通过分析纷繁错综的因果网络, 理解事情的真相.

真相为何?

细菌与我们(动物)的互动已经存在了亿万年. 敌我利害, 远比我们设想的复杂和多元.

遗憾的是, 真相往往是反本能的 -- 人们需要 一劳永逸 的, 一招鲜的solution, 以求心安.

本书是 David Perlmutter 和 Kristin Loberg 合作的新作.

DP是医生(MD), KL是媒体人, 会讲故事. 俩人搭配, 珠联璧合.

与此前的 谷物大脑 颇有重叠. ( 谷 书针对西方对麸质的广泛不耐受, 对东方人无用) 此作只是点到为止. 并再次强调了胆固醇的对人体尤其是大脑的重要作用 -- 看! 又一个替罪羊! 停止妖魔化吧.

就像 后记 中提到的诺奖得主 Maeterlinck名言:

通向未来的每个路口, 都与成千上万人捍卫的过去相对抗.

挺好..

是时候重回生酮的生活了.

..

[咖啡]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