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_3500字

(2019-09-30 15:05:52) 读后感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读后感3500字

幸存者是被留下来作证的

文/张健


读完这本书,我脑子里就想起了郑玲的诗《幸存者》:


幸存者是被留下来作证的

证实任何灾难

都不能把人

斩尽杀绝


带着死亡的镣铐

走出灰烬

在宿鸟都不敢栖息的废墟

重建家园


不管昨夜的狼烟

如何使你一无所有

当黎明到来的时候

仍然充满感激

因为每个黎明

都给希望准备一个天堂


朝着黎明

走在己埋葬的岁月之上

幸存者不诉说回忆

心中的要塞

沉默如雷

生活永远始于今天

在应该结束的时候

重新开始!


今年五月,美国HBO电视台根据纪实文学和解密资料,把这场事故进行改编,出品了5集迷你短剧《切尔诺贝利》,引全网热议,一上线豆瓣就打出了9.6的超高分,带人们重新回到过去,审视这场灭顶之灾。

于是去年五月出版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一书也引起了更多人关注。本书是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的危险,多年深入事故现场采访上百位深受核实影响的民众所得。作者采用口述的方式再现那场事故的残酷、事故之后政府处置手法的荒诞,以及幸存者永存记忆里的痛苦。


(一)灾难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尔诺贝利核电厂

因为人为操作不当发生核爆炸,放射性物质像被打开的潘多拉盒子,瞬间弥漫在大气层中,产生了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辐射量。周围的人和生物暴露在核辐射之下,人们的皮肤迅速溃烂,开始吐血、呕吐、死亡,鸟儿忽然坠地死亡,人命在这场灾难面前变得轻如蝼蚁。

此次核爆炸,9.3万人在此次灾难中死亡,27万人因为辐射致癌,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80亿卢布(在当时,一卢布等于1美元),而核辐射可能会持续几个甚至几十个世纪才能消散。

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后遗症需800年,而反应堆核心下方的辐射自然分化要几百万年。事故发生区域在未来的两万年内都不可用于人类居住。


(二)那些被人遗忘的英雄

灾难发生后,无数的士兵被送往事故现场参与救援。但绝大部分人事先并未告知去处。他们在反应堆下干活,达到的工具是铁锹,每人获发的防护装备是一件白长袍和一顶白帽子,还有纱布口罩。

白袍、口罩???!!!

尽管军人这个职业意味着为国牺性,但他们也该有知情权,怎么可以连最基本的防护措施都没有?!

作者在书中提到:

“救灾人员没有专用工作服的保护,被无条件地派到‘已经死亡’的地方工作,被隐瞒了吸收高剂量辐射的事实。然而他们不计较这些,死前还对获得的政府奖状和奖章喜不自胜……更有很多人未及授予就死了。”

他们到底是谁,是英雄还是可笑的自杀者?是前苏联思想和教育的牺牲品吗?

我边读边在想:这是一场比战争更可怕的灾难。可笑的奖状和奖章,可怕的思想教育产生的不懂思考的灵魂。

33年过去了,他们随着时光流逝而被淡忘,但他们拯救了自己的国家,拯救了欧洲。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三)国家欺骗导致的信仰崩溃

事故发生之初,人们都只知道核电站发生了爆炸,谁也没有提辐射的事。

牺牲了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之妻柳德米拉·伊格纳坚科回忆:

“……市民还在从商店里购买面包、敞口的袋装糖,馅饼就放在托盘里……就像平常一样。只是……人们在用一种粉末洗涤街道……”

我想,如果有人提了辐射的事,让民众及早撤离,也许不用让那么多人死于辐射。

马拉特·菲利波维奇·科哈诺夫——白俄罗斯能源科学院核能研究所前首席工程师说,事故后一个月,研究所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工作,检测送检的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内脏及其副产品,结果辐射值严重超标:

“运来的不是肉类,而是放射性废料……”

“我们对牛奶进行了检验,那也不是牛奶,是放射性废料……”

但商店和售货亭……还在出售的这些商品,因为肉制品和乳制品上有事故地罗加乔夫乳制品厂的商标,民众不买,商品严重积压,这时,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批没有商标的罐装奶。

马拉特·菲利波维奇·科哈诺夫说:“我想,肯定不是因为缺少包装纸,他们在骗人。国家在欺骗。所有与家庭生活有关的信息都被政府打上了‘机密’二字,借口是‘防止引发恐慌’。”然而没有人敢于发声,一旦那样做,就会被剥夺学位,还有党证。

绝大部分工作人员保持了沉默,为什么他们知道了实情,却还要保持沉默?因为他们有信仰,相信国家,但最终信仰崩溃,更多人选择了自杀,例如勒加索夫院士,向自己的心脏开枪……(瓦列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勒加索夫(Вале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Легасов,1936—1988),苏联无机化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担任事故调查委员会主任委员,据他称在此期间受到政治压力,禁止其公开苏联的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在切尔诺贝利灾难两周年时,勒加索夫自杀。)


(四)人类才是地球最大的“毒”物

为了控制核电辐射尘的扩散,爆炸36小时之后,当局立刻派人将135000人撤离家园。

人们匆忙收拾行李拖家带口准备离开,扔了很多带不走的东西,其中包括宠物猫和狗,因为政府强制规定,禁止居民宠物进入安全区,成千上万的猫猫狗狗被遗弃。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这样写道:

“狗嚎叫着、试图追赶上巴士。杂种狗,黑背犬,尽管士兵们把它们从车里推出去、踢它们,它们只是不停地跟在巴士后面奔跑。”

宠物们意识不到它们已经被“丢弃”,在人类眼里它们已经不再是“家人”、“孩子”、“朋友”了,而是辐射源。

“两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必须完全疏散,所有动物无论是眷养或野生动物必须格杀勿论。防止辐射与疾病,每块石头,每棵树,还有地面已达到危险等级,要夷为平地。”

33年前,某指挥官说:

“所有动物无论是眷养或野生动物必须格杀勿论。”

当这个指令一发出,所有士兵把枪全都瞄准了动物身上,一场极其残忍的“大屠杀”拉开了序幕

一位士兵后来告诉记者:

“每当我打开一户人家的大门,狗狗都会摇着尾巴跑过来向我打招呼。杀死他们一点也不困难。”

发生核泄漏的前几年,动物的数量确实如专家所预料的那般,大幅度减少,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猫、狗、野狼、野马、鹰、羚羊数量开始激增,甚至还有濒临灭绝的乌雕、猞猁等动物也在无人区繁殖生长,目前禁区内的动物比其他地区的数量高出了7倍。

许多野生动物它们却在被辐射地切尔诺贝利自由自在的生活,人类避之不及的地方却是它们的天堂。

是的,从人类破坏地球自然生态的速度来看,人类才是地球最大的“毒”物。


(五)人间自有真情在

巨大的灾难面前,往往更能凸显真情的伟大。这本读后让人心情莫名阴郁冰凉的书,时不时穿插着一些令我泪目的小细节,让我深感人性的暖。

首次参加救援工作的年仅24岁的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坚科辐射并发作,被送入医院隔离。所有的人都劝他的新婚并怀孕数月的妻子不要去触碰他,不可以握手,不可以拥抱,更不可以亲吻。告诉她床上躺着的那个不再是她的丈夫,而是一个高辐射体。可是23岁柳德米拉谁的话都不听,坚持要在病床边近距离陪伴丈夫。

柳德米拉回忆说:

“他每昼夜排便二三十次,带有血和黏液。手上、腿上的皮肤开始龟裂……全身长满水泡。他一转头,枕头上便留下一团团头发……可是他的一切都是那么亲切,惹人怜爱……我强颜欢笑:“这下省事了,不用梳头了。”没过多久,他的头发就被剃光了。我亲手给他剃的。我想亲自给他做所有事。只要我体力允许,我就二十四小时都不离开他。我每一分钟都牵挂他……”

柳德米拉的兄弟来了,吓得够呛:“我不许你去那儿!”可是父亲对他说:“你拦得住她吗?她能跳窗户!走消防通道进去!”

柳德米拉说:

“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骨头松松垮垮,晃晃荡荡的,身体组织已经与它分离。肺的碎块,肝的碎块从嘴里涌出来……他常被自己的内脏呛着……我手缠绷带伸进他嘴里,把东西抠出来……这没法儿说!也没法儿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些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他任何号码的鞋都穿不上……光着脚入殓……”

无论如何,不幸遭遇这场灾难的瓦西里·伊格纳坚科是非常幸福的,因为他可以在爱人的怀抱中离世。

大家一定很有疑问,400伦琴的核辐射就可致命,而柳德米拉为何陪伴辐射值高达1600多伦琴的丈夫却还活着吧?原因是更让人揪心的细节——未出生的女儿为妈妈吸收了所有因照顾爸爸而受到的核辐射。

柳德米拉回忆起出生后4天就死去的女儿总是语无伦次:

“我在墓旁跪着,总是跪着……是我杀了她……我……她……救了我……我闺女救了我,她将所有辐射都吸收了,替我承受了。她还是那么弱小,是个小不点儿。(喘不上气来)她保全了我。可是我爱他们两个人……难道……难道可以用爱杀人吗?”


多么浓烈的爱啊!

妻子愿意冒死陪伴行尸走肉般的丈夫,未出生的小女婴默默为母亲挡住了死神收割生命的镰刀……

爱与死,就是这样近在。


“所有的幸存者都是留下来作证的。”

我们不敢遗忘。

遗忘,则意味着灾难有可能重现。


2019/08/24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