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离于爱》读后感_1900字
(2019-10-04 23:39:05) 读后感 -
《若离于爱》读后感1900字
人生就算有机会重来一次, 那些不该犯的错,我们多半还是会犯;那些不该爱的人, 我们并不舍得不爱。唯一能安慰我们的是: 犯过的错让我们成长, 爱过的人让我们充实。
简介里的这段话,实在抓了不少眼球,惹人想点开此书看个究竟,是怎么样的故事,才能得出如此感慨。书的前半部分比后半部分要来得更吸引人,后面的描写明显有接不上前面铺垫之感,但仍然可以从很多地方看出,作者的善良和通透。
比如“这世界上最难理解的是别人的苦衷与动机,妄加揣测是不公平的”。
比如“只要是人,都会有情非得已的时候,用不着成天正气凛然的”。
比如“那些愿意承受的苦,大抵都不能算苦,甚至有几分甘之如饴”。
比如“每个人都能负责好好爱自己,就已经功德无量”。
比如“有些人适合当父亲、丈夫,有些人不适合,我们必须接受那些没法改变的现实。我想这个答案不够完美,但是可以接受”。
比如“年轻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爱情,不计代价与得失。三十岁之后,尊严似乎变得更重要了一些。又或者是,时间也磨平了我的爱情。这样一想,多少有点苍凉。可是人生的种种无可奈何,我们都得习惯、接受”。
比如“他们确实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可是长久相处下来,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夫妻名分了。你不能把他们的婚姻看成一个彻底的错误”。
比如“再不堪的往事,也曾有让我甘心付出的时刻,这就足够了。现在我生活得不富足,但是还算平静,我并不认为这一生得到的只有磨难和愤怒。用不着为我难过,更不要为过去的事纠结,到了某个关口,我们都必须做出选择,学会放下”。
苦海无边,何来慈航普度?而唯有爱,才能平息这世间一切的残忍与隐晦。何伯爱过燕子,所以甘愿成全她的自私。许可爱过孙亚欧,所以才能一意孤行独自承担。慈航的出现激发了何伯对亲情的渴望,把他从浑浑噩噩中救赎出来。这一切皆是源于爱。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这是何伯反复抄写的句子,可一切要真有这么简单就好了。正如作者所言,那个时代发生过很多荒谬的事情。是荒谬,却仍然残留有感动。
“我曾经想,如果必须留下,白天我们种地,晚上听她读书,累了就听我拉二胡,也可以过得很好。不过,这当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后来发生的事,不是出于她的本意。你们这一代人,大概难以体会到在乡下生活最可怕的不是艰苦,而是乏味,看不到希望。她只是被绝望压倒,太想回家”。
“当时我想的只是,我想留下是因为她,而她想要的是回去,我无法满足她的愿望,至少不能破坏她孤注一掷做出的努力”。
她那样不快乐的一生,竟然也是被一个人这么爱过的。许可的母亲一生尽职尽责,却少有真正的情感连接,哪怕任劳任怨,也像是对自己当初所做选择的一种自我惩罚。何伯一生都因许可母亲想要回到城里所做的选择而感到痛苦。故事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真正能放下,真正过得幸福。
但存在即合理,也许人生的确有太多的东西比感情重要。而有血缘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兄友弟恭,没有血缘也不意味着就牵连不起一段亲情,多的是名不副实的血缘关系。也许哪怕是亲情,也不得强求的。
我们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复关系才能自我成长。父母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父母或者不爱父母的自由。
忘记是在哪里看来的这段话了,但是看完这段话后,觉得整个人轻松很多。人生的很多执念,其实都有解法。岂止是父母,我们爱过的人又何尝不是,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仅此而已。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选择不肯长大。
书中关于自杀的描写看来实在有些突兀,爱一个人要到何种程度才能以生命相要挟?可那真的就是爱吗?我以为,爱里起码要有隐忍,要有恩慈,当然能有智慧就再好不过。以生命相搏的爱,即使这种手段暂时获得成功了又能维持多久呢?
只是人生如此,却不得见你。爱情的确是容易让人惆怅的物什。有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大片的虚无,仿佛什么都抓不住。有时候又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满足,仿佛已别无所求。
火车从身旁呼啸而过,电话里你的声音不疾不徐,我有过片刻的迷惘,怀疑这一刻的真实。即使挂完电话依然有种无力的虚脱感,仿佛一下丧失目标。
回到屋子里大脑的空白暂停,一切好似恢复正常,我察觉到自己的内心仍然渴望给你写信,哪怕还是免不了被无望的时刻包围,哪怕人生如此,也想继续下去。
爱过的人让我们充实,我在经历虚无,而这大概是充实的前奏。看故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代入,遇到有共鸣的情节也会不小地撕扯自己。
有些人哪怕没有爱情也安然过了一生,所以并不是非如此不可对吗?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若离于爱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