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国史大纲(全2册)》读后感_1700字

(2019-08-12 23:22:11) 读后感

《国史大纲(全2册)》读后感1700字

国史通读初览纪要

宾四先生的这部书恰好是我阅读计划里“通史”部分的最后一本,故写下此时之心得体会,以备日后精进。


一、通史

通史极难写作。

其一在学人勤奋之功力。

国史纷繁,每一时期应注重之史料亦有不同,且考古(尤其是上古史)材料渐多,亦是一大考验。功力不深,根基不厚,其文章很难有洞见。

其二在通。

前人治史,多有家学,兼通文史哲。自胡适先生提倡整理国故之后,系统整理我故国之经、史、子、籍,此为通之一处。即打通前典。

前处所提勤奋亦是意在纵向之通。

此外,西学东渐至今时,各学科多已有成熟之理论。历史学本是一极广大之学科。各学科之间互相印鉴多可有新发现之处。如上古史,前人所作大抵为神话与儒家经典,今可结合考古学推敲我文明之起源,海外学人于此处用力较深。如许倬云先生之著作大抵从此处开源。

另参考顾颉刚先生《古史辨》之学术原委,历史上之制度变迁,个人之行为举止,社会之风尚沿革。可借诸政治学来探其认识,借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来分析其人与社群。

其三在写

此处不得不提当下流行之通俗史写作,若是以此类作品培养对历史之兴趣是极好的。但若是把这一类作品等同于历史,读了几本便自以为可以纵横五千年,是要避免的。

如果这样做,失之在“敬”,这一字可说是读史或可说读书之一大要义。若无“敬”,思难“诚”,更难求“真”。

至于学者之写作,或文笔肆意,或持论严谨。各家方法不一,最好在备览诸家的时候尤其留意其书之体例,即这么一个摊子,是如何铺开的?是否有侧重?侧重在何处?为何要如此侧重?

一部好的通史应有“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之体量,故而求学者问题越多越好。

不患前人不治学,而患后人读书不善思。通史之难,亦在此间。


二、专门史与断代史

此处我尚未完全读完,所以只能谈到目前为止之漫想。写下此文也是为了自己之后阅读能更有方向与目标性。

专门史写作之难亦在于欲就通史谈专门,若是把时空之范围界定在一自身可驾驭材料间,于其上书写多可一观。

若学力未深写一大作,或许其中某一章不乏精彩之语。然通书观之,会发现多有只知专门不知他方面与专门之关系。或因知关系却因学力太浅,行文走笔至文末却发现通篇轻重次序混乱。

至于断代史,前文提到上古史需多引证考古学方面的著作。

秦汉史之史料较少,若有志于此,前四史、诸子经典、资治通鉴之魏以前部分都是需要读完的。看叙述这一时期之著作,不难发现无论怎么写,《史记》与两汉书都是材料之最大源头。

且这些书本身亦不是纯史料,皆是前人治史之经典,故后人所发之议论较难有新异之处。故而需尤其重视原典。

魏晋南北朝应当注意思想之流变与进入对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气质之影响。若果欲品鉴“盛唐”,南北朝之思想、文化需特别留意。花开叶茂,皆在此数百年破土萌发间。

隋唐宋元直至晚清,尤需注意我华夏文明之形成、外散以及与他民族之交流。如“天下观”之变迁即是一极好注解。

晚清、近代直至当下,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史料极多,青春年少、学力尚浅、精神有余者应细大不捐,遍读诸书。


三、意象与观感

意象本为文学鉴赏之术语,但在我看来,亦可作为读史所求之“通”。

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

如何不分?

其一,如太史公之文,文笔洗练,意象飞扬且不失严谨。往来诸人治史皆以将妙手文章与考辨之通彻相结合作为最佳之史著。

其二,观念之变迁。

如前文所提之“天下”,亦如许倬云先生所注目之“华夏”。

其三,与观感相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是不读书只知行路,难免看的太浅。如一古迹,身自履之,故可知此地之概况,亦可了解书中描写之景致为何。不到龙门,必难想象太白之“黄河之水天上来”。

或在诸博物馆中,此为重中之重。因为所陈列之文物多由眼力高深之前辈先行拣选。

可从陶器与玉器之工艺图案推敲先民们的思想与生活,从青铜纹饰看商周之变,从塑像状貌看世俗认识之变,从瓷器的流光溢彩与书画之意境、气韵看汉文明之变。从钱币处看王朝之社会与经济状况之变化,或是看其地之地域文明特殊之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须有对美学之观感。


仰观天地,俯察品类,遨游间培养对历史之认识,澄明对文化之鉴赏。

此处应系统整理、虚心勤奋,如此方不负年华往逝、不负前人辛劳、不负少年之志。

是为记。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