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读后感_1200字
(2019-10-07 05:07:46) 读后感 -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读后感1200字
喜欢这种讲文学的方法,不是把它与生活、百姓隔离开来,而是从人共有的情感和对美的欣赏出发,结合当时的情景,让文学回归到生活中。蒋勋先生把历史和现实联系着讲,让古代的文学忽然没有了距离感,变得容易亲近。你会觉得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情感,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蒋勋先生是生活的美学家,学历史出身,对文学、美术、音乐都有欣赏,他把这些串在一起讲的时候,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让人觉得生活处处都是美。文化也并无高下之分,文人的东西里有民间文学所没有的独特形式和思问,民间的东西也有文人们学不来的真实、热烈和质朴。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生态,其中饱含着生活在其中人们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学一定要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学,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到当时的农业文化、战乱或和平的时代背景、伦理、宗教思想对诗内容和形式上有多么大的影响。比如魏晋时期受到战乱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在诗歌中可以发现有一种不安和生命虚无感。如果离开了这些去学文学,是很难真正走入其中的。
正如书中所说“语言是一种无法掩饰的心态透露”,从一个人的文字,可以了解他的内心。典型如三曹诗歌,父子三人各有各的个性。曹操诗人和霸主身份的矛盾,曹丕的悲伤忧愁,曹植诗中明显的少年和青春的气息。蒋勋一定是敏感的,他能从曹植诗中感受到一种光,而我在读了曹植的诗以后,也感受到了这种光,那种让人觉得明亮又温暖的光,有很强的少年气。在这里应该叫蒋勋一声“老师”了。
从诗经开始读是最好的,慢慢地你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发展的变化,到后期文人加入到诗歌的创作中,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改变。以及后来文人对先前文人的“学师”,比如曹植和李白。早期的诗歌形式上可能还没有那么规整,可是情感一样动人。《公无渡河》、《江南》、《上邪》都很美。《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也让人感动,在战争、离别、荒年,“加餐饭”就是很深的惦念了。情感到了极致,想说的往往是平安健康之类的叮咛。
觉得语文就应该这样来讲,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其中的美,并为这份美而感动,在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能想到自己曾读过这样一首诗,那个写诗的人也有过这样的情感,能从中得到一种慰藉。现在的语文课过于重视课文字词的意思这种“硬知识”,而忽略了美学和情感教育。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和汪曾祺描述他在西南联大上诗词课时某个老师给他的感觉是一样的——学生经由教师为美的感动而体会到了这份美感。那个老师讲词的方式就是把这首词饱含感情地读一遍,然后说“好!真好!”就算过了。蒋勋先生当然讲的比他要详细地多,可是目的一样都达到了。
中国文学中,有很多被我们忽略了的“宝”,这个宝既包括作品,也包括写作品的人。读文学的一大意义,就是发现这些“宝”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