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_1600字
(2019-10-03 03:39:07) 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600字
刚开始读这本书,我是带着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三毛去这么一个地方。这个沙漠美则美矣,可是物质匮乏,精神上也并非淳朴正直,甚至荒诞野蛮。书里面不止一处在进行灵魂拷问。三毛说:“这里有什么吸引我?天高地阔,烈日风暴,孤寂的生活,有悲伤,有欢喜,连这些撒哈拉威人,我对他们一样有爱有恨,混淆不清。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读到最后,答案渐渐清晰,三毛去这个地方,写这本书的意义是更加深远的。不仅仅是“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浪漫主义的爱情。而是想去揭露,在战争之下,或者说政权游戏之下人民的生活,及展现的人性。
也看了一些书评,居然都是一股脑儿,羡慕三毛和荷西的爱情,不然是羡慕三毛到处流浪,或者是羡慕三毛热爱生活的态度。这样的羡慕,似乎对于这本书,要描写的沉甸甸的东西来说,似乎太“小资情怀”了吧。
我原本对三毛本是不了解,看了那么多痴男怨女,热爱旅行的青年,把三毛写的敢爱敢恨,四处流浪。我心里面甚至以为她有点点“作”。看完这本书,真是想打自己一顿,可见,偏见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东西。
一开始的故事是苦中作乐的。把日常的生活过得诗意而富有创意,为心爱的丈夫荷西下厨是她最简单的幸福。《白手起家》搬搬抬抬、捡捡破烂、做做家具,这样的不知疲倦的爱。
随后写到了自己和当地习俗的冲突。《沙漠观浴记》里,因为想了解当地人洗澡的现况,她险些被误以为是“偷窥狂”;在《收魂记》里,面对落后的观念与愚昧的思想,当替人照相被认为是夺人魂魄时,她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观念的产生到底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掺杂着人为的因素,让人难以一言以蔽之;在《死果》里,当面对亲身经历的身体苦痛后,那张神秘的符咒让人不寒而栗,原来,这世间,真的有些事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怀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坦然的生活。
然后三毛探讨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生活的人之间的矛盾。在《娃娃新娘》里,看到年仅十岁的姑卡就要成为人妇的事实,看到迎亲时姑卡的拼命挣扎,听到姑卡入洞房后那一身凄厉的叫声,看到姑卡向她哀求着避孕药,她能做的只是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力去改变,落后的习俗,当结婚的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面对这样的陋俗,渺小而力量微弱的她只能心痛地袖手旁观;在《爱的寻求》里,看到沙仑沉迷在被欺骗的爱情里,看到他一直自欺欺人的不肯清醒的面对现实,作为旁观者,她即便看得再清楚又能如何,只能发出一声叹息,原来,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最后的升华,也是最为深刻,描写在被殖民的国家中生活的人民的百态。哭泣的骆驼,是让我最震撼、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战乱、屠杀、逝去、离别、冷漠、乌合之众以及被扭曲的人性,构成了这本复杂交织的沙哈拉的故事。无情无知的撒哈拉威人啃噬着、凌辱着自由而觉醒的灵魂,三毛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血淋淋的展现给读者们。沙伊达和鲁阿的死去,带走了三毛对撒哈拉最后一点留恋。再辽阔的沙漠,看似是向往的自由,却是愚昧人性形成的假象。
在战争没来之前,撒哈拉威人也只是喜欢借东西,弄坏以后再换回来;也只是因为环境和经济原因,害怕镜子,不爱干净;也只是因为旧日风俗,剥夺少女的肉体;也只是在看到女人呼救时候,竟然禽兽不如。
可是,战争来了。人性最丑恶的一面,瞬间乍现在。到底是因为战争,还是因为那些不在乎人民生死的国家政府,还是因为是撒哈拉威人,还是因为是人性本恶呢?三毛没有说,她在最后只是这样说:“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着的巨大的回声,像雷鸣似的向我笼罩下来。”
曾经一门心思想来的地方,喜怒哀乐以后,竟是一座屠宰房。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