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战争与和平(全集)》读后感_2200字

(2019-09-07 23:29:50) 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全集)》读后感2200字

托翁这部恢宏浩瀚的巨著采用了非严格意义上的复调手法,一面是「战争」,一面是「和平」。拜读后,私以为「战争」篇的价值远远大于「和平」篇,而能让这部巨著屹立在文学之巅的,恰是散落在「战争」篇中的那些闪耀着天才火花的对历史哲学的思辨与洞见。

托翁一直在探问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他批判了一众历史学家,批判了将历史进程强加于某一人的天才与权利的这种偏狭的,肤浅的历史观。他不断地追问,揭开历史的面纱,背后推动历史进程的动力究竟是什么?

他做了绝妙的比喻

每当我看见钟表的时针指到十,就听见邻近教堂鸣钟,但由此我没有权利得出结论说:钟表的时针指的位置是教堂的钟运动的原因。
每当我看见机车启动,就听见汽笛响,看见开汽门和轮子转动;但并不能因此我就有权利下结论说:汽笛响和轮子转动是机车运动的原因。
农民说,暮春吹起冷风,是因为橡树发芽了,而实际上,每年春天橡树发芽时,都吹拂着冷风。虽然我不知道每当橡树发芽就有冷风吹拂的原因,但是我不能同意农民说橡树发芽是吹冷风的原因,因为风的力量决不是树芽所能影响得了的。

为此,托翁绘制了浩繁的俄法战争的图景,来研究蒸汽,钟表和风的运动规律,即历史的规律。

托翁认为,人类的聪明才智不理解运动的绝对连续性。人类只有在他从某种运动中任意抽出若干单位来进行考察时,才逐渐理解。但是,正由于把连续的运动任意分成不连续的单位,从而产生了人类大部分的错误。而这种错误,就包括对历史规律的探讨。

对此,托翁写下了全书最为精妙的一段论述。

由无数人类的肆意行为组成的人类运动,是连续不断的。
了解这一运动的规律,是史学的目的。但是,为了了解不断运动着的人们肆意行动的总和的规律,人类的智力把连续的运动任意分成若干单位。史学的第一个方法,就是任意拈来几个连续的事件,孤立地考察其中某一事件,其实,任何一个事件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开头,因为一个事件永远是另一个事件的延续。第二种方法是把一个人、国王或统帅的行动作为人们肆意行动的总和加以考察,其实,人们肆意行动的总和永远不能用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来表达。
历史科学在其运动中经常采取越来越小的单位来考察,用这种方法力求接近真理。不过,不管历史科学采取多么小的单位,我们觉得,假设彼此孤立的单位存在,假设某一现象存在着开头,假设个别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代表所有人们的肆意行为,这些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
只有采取无限小的观察单位——历史的微分,也就是人的共同倾向,并且运用积分的方法(就是得出这些无限小的总和),我们才有希望了解历史的规律。

这段对历史观的论述所包含的逻辑是不是很熟悉?

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乃至费尔巴哈唯心史观进行彻底清算工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唯物史观将历史的动因归结为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这也说明,是人民群众而非个别历史人物创造了历史。

1863-1869年,另一位思想巨人写下了本书,而历史观与马克思不谋而合,都在专注于历史背后的规律性,都认为群众的力量才是影响历史进程的最大因素。只不过托翁未将这种规律归结为生产方式,他认为,历史事件的发展,其背后推动力是类似万有引力定律一般的,一种法则。

但是,历史法则不同于自然法则,历史法则与人有关。一粒物质不能对我们说,因为它完全觉不出相吸或相拒的法则,所以那种法则是错误的;但是人,历史研究的对象,或许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是自由的,因此不属于什么法则。

对于这一问题,托翁用结尾处的数万字,论述了自由意志与必然性的问题。他以「一、完成行为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二、他与时间的关系,三、他与引起行动的原因的关系」为根据,经过系统论述得出结论——无完全的自由或完全的必然。

理性表达出必然性,意识表达出意志自由,而只有把他们结合起来,才能得出人类生活的明确观念。我们对人类生活所知道的一切,不过是自由和必然的一定关系,也就是意识和理性法则的关系;我们对外部自然界所知道的一切,不过是自然力和必然性的一定关系,或生活的实质和理性法则的一定关系。一切知识不过是把生活的实质总结为理性的法则罢了。在历史中,我们把已知的东西叫作必然性的法则,把未知的东西叫做自由意志。就历史来说,自由意志不过是对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法则中未知的剩余部分的一种说法。因此,历史只有用这些法则解释自由意志时才是一种科学,发现和说明那些法则是历史的任务。而只有在把自由意志无限地缩小,就是说,把它看作无限小的数量时,人们才会确信在自由意志中寻求现象的原因是行不通的,才会汲取新的思想方法,即去寻求法则,去寻求那些为一切相等的、不断互相联系的、无穷小的自由意志的因素所共同具有的法则。

「战争与和平」是伟大的,但伟大的地方在于对历史观的论述,在于对一场战争中群众的刻画,在于偶然闪现的哲学思辨,但唯独不在于他的文学性。就其文学性而言,是远远达不到现如今的高度的。「和平」篇冗杂的结构,以及在后三分之一处越写越不耐烦,人物的结局和归属极其仓促,这些都不是一部屹立在文学之巅的作品所该有的。但是无妨,「战争与和平」已不单单是一部文学作品,它包罗的,要大的太多。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