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800字

(2019-09-03 12:59:21) 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800字

他们说这是一部关于救赎的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我在故事里经历了好几场大悲,却清楚地知道,小说里不仅仅有救赎。

故事的背景设在阿富汗,一个在人们的脑海里似乎只有战乱和恐怖的地方。然而作者带来了阿富汗的另一面——人性的正直、诚实、善良和忠诚。

整部小说以“For you, a thousand times”来白描忠诚,是哈桑对阿米尔无数遍说过的话,是法里德在帮助阿米尔带索拉博逃离阿富汗过程中的一句话,也是阿米尔在故事结局对索拉博说过的话。这句话是阿米尔溃脓的伤疤渐愈的体现,他把愧疚转为了自我救赎的实际行动。

有人说哈桑为了阿米尔去追他战胜的蓝风筝而被恶童阿塞夫及同僚暴打和奸污,阿米尔目击整个犯罪过程却没有施救反而逃跑;阿米尔因为羞辱和痛苦不惜嫁祸阿里偷窃,把哈桑一家赶走了;哈桑在塔利班的淫威下守护主人的房子却因此命丧黄泉……哈桑的忠诚和受到的伤害阿米尔一辈子都还不完,怎么能在看到索拉博露出了难以发现的笑容时,得到了心灵的救赎呢?

从前我也是这样尖酸刻薄的读者。David写给他的群的信里尽管不够尽善尽美,他那句“你还要我怎样”使我领悟——作为当事人,能拿起笔去勇敢面对过去就已经是生活难得的勇者。我们总不能苛刻地要求阿米尔偿命,他遍体鳞伤从阿塞夫的手里夺回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努力帮助忧郁的小男孩走出受到一系列伤害造成的阴影。这偿还尽管不对等,却是主人公花了所能的力量去弥补的。人最难面对自己最丑陋的一面,这是撕裂了所有尊严与世界对抗的惶恐,而阿米尔做到了。不管这结局如何,人敢于直面过去,这已经超过了自我救赎本身的意义。

每个人自出生起,他就在遗传、后天环境和自我编译的共同作用下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对待自身世界发生的情感变化,比如自我救赎,是从自身标准出发宣判和裁决的结果。那么他人的苛刻,就是本着他的世界观出发的局限。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局,因为它发生在阿富汗,一个战火不歇的国度。如果战争不停,种族歧视不消除,社会等级依然分明,就会有无数个这样的故事出现。

阿富汗,一个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注定会成为一个不安定的国度。它南靠印度文明,北邻中亚,东接华夏文明,西通伊朗高原与两河文明相连。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文化交流频繁的驿站,又是贸易往来的渡口——它的历史注定不平凡。历史上的阿富汗,在乱中有偶有间断的文明传播,不同民族在这里统治了播撒了文化的种子又被另一个民族赶走,如此一代又一代,培育了坚韧又躁动的子民。当俄军的战车驶过阿富汗的山地,我们不想象解塔利班会成为战场上告捷的“英雄”,却又成为无恶不赦的“屠夫”。

深居内陆,以及东北——西南横亘的兴都库什山脉造就了阿富汗以高原山地为主的地形和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就意味着难以依靠种植业变得富庶起来,而这也是目前阿富汗除了战争以外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于是,游牧民族成为这片土地上驰骋的主人。在奔腾的基因里,男人应是勇敢的粗犷的,绝不是阿米尔的胆怯懦弱和逃避。正是阿米尔与父亲性格的冲突,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有了一个又一个牵引销。陪伴和爱的教育的缺失,使一个人在成长途中会延续更多的苦难,漫长的自我救赎路是阿米尔此生必经的旅程。

古老的文明在战乱的年代前进得慢堕落得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贫穷的阿富汗依然会贫穷,因为文明的光芒未被现代的火光点亮。

伊斯兰教是阿富汗的国教,正如西亚许多国家一样。小说中用主人公父亲对世俗和宗教行为限制的不屑,来讽刺了人们对宗教的盲目。然而当索拉博因自杀在医院抢救时,阿米尔感到了无边的恐惧——如果这个小男孩因为他而谢世,那他将再一次罪孽深重,再也没有实现自我救赎的机会。在漫长的等待抢救过程中,阿米尔朝着西方虔诚朝拜,泪流满面。他终于知道,人在绝望的尽头,宗教是有力的精神寄托。

世间没有救世主,在苦难的泥潭里,宗教可以成为一种阿Q式的精神安慰。这是人类的需求,也是脆弱的表达。然而当生活的苦难多于欢乐,人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渴求中获得了“真主”的慈悲——苦难有转机,悲情有好转,他们就会对宗教深信不疑,甚至成为宗教的俘虏,走向另一个极端。

穆斯林的绿袍在小说里出现了很多遍,是穆斯林的表征,是生命的希望——荒漠广布的中亚和西亚,绿洲才是生存的机遇,绿色才是生命的象征。但愿这世界,多一些橄榄枝,让绿色引申文明的进展。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