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500字
(2019-09-26 03:45:52)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500字
这不是一本好书。
在文学作品中,在陈述方式上对人物性格和人物情绪进行直接描述,当为不可取之法。如梁启超的笔锋常带情感,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尚有其可取之处而已。
如果是历史读物,则更不应如此,贯以全书太多人物思维的描写,我就不禁纳闷,且会去思考,这里面究竟夹带了多少作者带有个人局限性的猜想和假设?
摘录一段作者文字。
如是情状据实报告到皇帝跟前,致使龙颜大怒。万历对于太常兴县的冲突并无兴趣,他之所以震怒,乃是文官们拒绝校尉旁听,明意和他过不去,因之已不能对此表示沉默。于是他一面让宦官口传圣旨向文渊阁提出质问,一面声称他要把这一案件移交东厂镇抚司审同。这首辅申时行又以和事佬的身分出现,劝说李世达向皇帝赔礼道款。李世达照此办理,皇帝因而得以保全面子,取得了精神胜利。
仅从这一段文字就不难看出,其一,作者驾驭文字能力有限,拖沓,啰嗦,毫无美感。其二,作者主观成分过多,写得太死。这些人物心态的揣测当由我们读者自己来完成,又不是教科书或小学课本。
什么是好文字,看一下附录中的神宗实录。摘录一点如下。
有顷,上命司礼监二太监谓时行等,“可唤张鲸来,先生每责训他。”时行等云:“张鲸乃左右近臣。皇上既已责训,何须臣等?“司礼监入奏。上复令传谕云:“此朕命,不可不遵”。有顷,张向上跪,时行等传上意云:“尔受上厚恩,宜尽心图报,奉公守法\\鲸自称:“以多言得罪,”时行等云:“臣事君犹子事父。子不可不孝,臣不可不忠。鲸呼万岁者三,乃退。司礼入奏。上曰:“这才是不辱君命,”之司礼监太监传言:“皇长子至矣。”皇三子亦至,但不能离乳保。遂复引入西室,至御榻前。则皇长子在榻右,上手携之,皇三子旁立,一乳母拥其后。
文字不好罢了,主观过多也罢了。全书立意如何?初读之下,只觉得写得好,说中了要害,可要害是什么,顿觉糊涂了起来,全书给人感觉就是在绕来绕去,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在其他书评的帮助下,才认识到黄仁宇想讲又没讲清楚的,不过潜规则三字而已,这就难怪育良书记如此爱读此书了。
什么是潜规则,就是代表整个官僚集团利益的处事法则,在这个法则里,皇帝不算什么,百姓更不值一提,只有官僚集团。
黄仁宇用浓墨重彩描绘了皇帝与官僚集团之间关系、官僚集团内部的关系、直至文官集团与军人集团之间的关系,偏偏没有以专门笔墨描绘官吏集团与农民集团的关系。这就好比描绘山大王们如何大碗喝酒,大块分肉,如何拜把子排座次,却不讲他们如何剪径绑票,如何打家劫舍一样,而那才是决定命运的基本关系。官僚集团内部分肥所分的油水,最终都出自老百姓;张居正和海瑞企图解决的问题,例如推行一条鞭法等,也是试图调整官僚集团与百姓的利益关系。
谈明朝之衰亡,不谈官僚集团和农民集团的关系,就好像探讨一个企业为什么会失败,只讨论总经理和经理们的恩怨情仇,利益争斗,不谈员工,不谈消费群体,不谈市场风向,片面性不言而喻。
个人极其有限的片面看法,不谈官僚集团和农民集团的问题,就不能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没人关心和解决生产力的问题,才是衰亡之本。
黄仁宇看来,不懂和不能适应官场潜规则的万历,张居正,海瑞是没有好下场的,戚继光懂一些,但仍受到张居正的牵连。只有深懂潜规则的申时行老成练达,当为人杰。
从书名来推测,作者的结论是,万历皇帝在即位十五年后终于心灰意冷,从此君王不早朝,是推动明王朝不可避免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可从1590年的神宗实录中分明可以看到,万历对朝事关切之情明显可见,且天语谆复,圣荣和啐,霭然如家人父子,累朝以来所未有也。又从何得出万历在1587年后就心灰意冷,不理朝政的结论了?
最后,我猜想,人民的名义中数次提到此书,恐怕是对书中观点采取批判的态度更多一些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