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000字
(2019-09-22 02:09:23)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男孩到男人,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虽然翻译偶尔有点过于中国式,但不影响阅读。基本没有多余的人物,伏笔很多,细节也很丰富,前后呼应对照,从那个追风筝的人开始,到成为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的爸爸,完美诠释了理想型的父亲(哈桑的事情先不表),正直,善良,勇敢,有能力,爱家人,重朋友,即便在逝去的几年后,依旧让人怀念。这是明。他也在自我救赎,用自己的方式。因心怀愧疚,所以善良,所以厌恶阿米尔。这是暗。我也厌恶阿米尔,就像有时厌恶自己一样。
拉辛汗,有人说先知。因为他的鼓励,阿米尔才走上作家的道路,因为他的安排,阿米尔才得以自我救赎。爸爸信任他,最大秘密的守护者之一;哈桑信任他,那段悲惨的经历,也许哈桑只告诉了两个人,阿里和拉辛汗。阿米尔信任他,甚至一度希望自己的父亲是他。可以说,他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我最喜欢的人物即是他,被身边的人所信任,并能给出相应的帮助。
阿里,忠贞之人,有人说,他和老爷之间就像《白鹿原》里面的白嘉轩和鹿三;
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不知看哭了多少读者。人世间,竟有如此善良温柔之人。抛去身份(到死也不知道),作为阶层固化的社会,丑陋的兔唇,残疾的父亲,滥情的母亲,破旧的房屋,竟然依旧拥有一颗如朝阳般的心灵,上帝一定花了很多心思给他,人生得以此知己,该是多么的幸运;
阿米尔……
阿米尔也许真的并没有把哈桑当做朋友,虽然我很不想承认,为哈桑不值。在儿童和少年阿米尔时期,在他心中哈桑也许真的只是无聊时的玩伴,而恰巧阿米尔也比较善良,不会对仆人指手画脚(完全是受家庭影响)。他还懦弱,胆小。1975年,他不仅没有站出来阻止,反而为了逃避,为了忘记良心的谴责,竟然还逼走了哈桑一家。正如阿米尔幡然醒悟的一样,如果不是他,也许4个人会完好的生活在美国。但我想任谁听到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都不会平淡而过。
2007年,夏。我想我也经历过如此不堪的过去,每每想起,还会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冲过去,无非是遭顿打。懦弱的想去逃避,逃避一切,既没有因为自责带来善行,亦没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当索拉博割腕自杀,不忍再读下去,生怕最后成了一个悲剧,希望阿米尔得到救赎,就像自己也被救赎了一样。
男孩终于成长为男人,愿我们都能追到自己的风筝。
最后,愿世界和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