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_1400字
(2019-08-17 20:27:17) 读后感 -
《沉睡的人鱼之家》读后感1400字
人的输入输出总是不对称的,虽然悲剧如此,但我还是想表达一下自己读完《沉睡的人鱼之家》的感受。为了避免带入主观意识情感,我们还是从作品角度来思考,通篇都几乎有一个作为背景的字眼“死亡”。书中不乏对“死亡”做出相对死亡的明面定义,最后来看其实这种定义有点荒唐可笑。且不说人类定义的“死亡是”是否准确,但是起码在自然界看来,这只是人类的——臆想? 说臆想应该不为过,总之不是绝对的。这边是本书书写的大前提。之后要感受到本书的人物情感,真的需要极强的身份认同感。面对一个像是死亡的女儿,作为母亲,在没有强烈确定的判断依据下,自然会往好的结果想。可以说是这个“像”字造就了一个坚韧的母亲。长达三年的照顾,说照顾都怕没有足够的含金量,就好像没看到一个人默默努力一样遗憾,并且这个“照顾”意义非凡。其实熏子(文中母亲的名字)在开始特殊照顾之前已经笃定,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亡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早晚会死亡。虽然会有植物人在多年以后突然醒来的“奇迹”。那么既然会发生,那就不叫奇迹,真要确切定义的话,只好说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已发生的事情不叫奇迹,因为奇迹是不会发生的,正如说梦想是不会发生的一样,当你潜意识已经确认这是一件有关梦想的事件,那么它真的只是梦想,然而实现的都只是目标而已。面对病床上的女儿,摆在父母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器官捐献,这意味着相对死亡,一个是延命治疗,这意味着相对存在,在这个问题上书中给出了一个对比的例子,有的父母选择了后者,这其实就代表着社会人群的通识,就像不成文的道德规范一样,没也没见着白底黑字的道德法典颁发,但是它就是这么有意无意的流通在人群当中,遵守的人占大多数,但是作者要是写通识的话那就显得有点冷淡了,最能够暴露深刻观点的总是在不寻常的另一边。熏子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延命治疗”,书中也添加了很多黑科技,来给在常人看来大胆的行为提供技术支持。可是这在亲朋好友看来,这个行为真很奇怪,令人感觉有点像,有点像在操纵着玩偶?想把一具尸体演绎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可爱小女孩?有人会觉得这个母亲疯了,她死不承认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亡了,她疯狂地像别人展示自己的女儿还没有死去。我觉得其实并不然,虽然她的行为轨迹真的很像一个疯妈妈。当亲朋好友被客观事实蒙蔽自己想念的内心时,熏子用行动来守护女儿的姿态。思念本身就是形而上的东西,客观事实就像一个高频率刷新的画质,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淡忘了思念,所以这个时候,时间就有了药丸的作用。熏子的本意,我想不单单是出于自己作为母亲的疼痛,更是切身为了女儿去考虑。她想让女儿多活在人们的心中一会,想让女儿在意外发生后的平常生活中有一份时间和空间。令人惊醒的那一段熏子叫来警察的情节,她竟然想到用法律来证明自己的女儿是否死亡,这时候其实周围人才意识到,其实心中的瑞穗(女儿名字)其实没有死,既然没有死,那么为什么不能给这个小生命多一份宽容呢,做出宽容自己能有损失吗?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啊!用自己小小的情愫去想念他真的不好吗?想把自己当做一只沉睡的美人鱼,人们除了寄托和关爱再别无思考。作者想表达的,我觉得便是两个字:传递。一个关于心脏传递的故事,一个包含关爱传递的故事。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