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_1300字

(2019-10-04 22:09:20) 读后感

《芳华(电影《芳华》原著)》读后感1300字

每个作家都要有同情的耳朵,这个同情不是怜悯的同情,而是同感共感。

在某次采访里,严歌苓这么谈论过。

访谈里,严歌苓还讲述自己,十二岁就进文工团,在部队呆了十三年之久,其中在第九年当了对越反击战的记者。

正是这段独特的青年经历,提供作者挖掘人物的灵感。正是通过文字这个媒介,赋予与过去同感同感的机会。比如可以发现:

一是环境气氛的同感,小说得益于作家丰富的文工团经历,充满着七十年代的文工团气味。比如练毯子功,听报告,厕所合唱,捎带零食,等等,无不保留着特殊的时代痕迹。就连一件红毛衣,也由作者牵扯出一些隐藏的线头,再而编织出一个整体的共鸣。大大小小的细节,像是一道道小抽屉,只随便抽开几个,便亮出那份封存的记忆,久远又鲜明。

二是人物心理的同感,如果没有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环境再务实,容易无趣,缺少情感的互动。七十年代,集体的影子特别大,消费要凭粮票,前途要瞅成分,行事要看眼色,年轻轻的爱与性,更是被几百双眼睛密切的注视着,只能在体制的约束下而挪动。少年时代散发而来的亲熟,总想引人注目的狡黠,人性的嫌恶和饶恕,幽微而隐秘,仿佛作者守在一边,耐心的观察,捕捉到了这一切,进而落成文字。

比如有一处,关于为什么严惩刘峰,文字里透着冷静的审慎,揭开了人性的遮羞布,写的很坦荡:

好了,我们所有的自我嫌恶不必再忍受了,刘峰就是我们想臭骂抽打的自我,我们无法打自己,但我们可以打他,打得再痛也没关系。我们曾经一次次放过自己,饶了自己,现在不必了,所有自我饶恕累计、提炼、凝聚,对着刘峰,一个个拿着批判稿站立起来,那个坐在马扎上流泪流汗的矮个军人多么丑陋?我们舍不得惩罚自己,现在通过严惩刘峰,跟自己摆平。人类就是这样平等的,人就是这样找到平衡的。

严歌苓曾表示过,第一人称的长篇小说对她来说非常难写,因为一般用“我”这个字,在写的时候你就会下意识地审度这个人和真实的我之间的关系,然后又提到写作中很难的一点,就是自己一般写起行为来,就非常难把真实的,特别是丑恶的那些一刹那的心理写进去。

在《芳华》这部小说,作家为角色心理描写所花的心思,努力是有效果的,读者能看到里面的良苦用心。只是可惜,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服务于时代苍凉的主题。借丑恶的心理引发的道德审判,尚保留着明显的设计痕迹。

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表达超越呈现的小说,困在批判意识里没有做出更有效的挣扎,比如刘峰后半生的命运让人有种错乱感,缺乏诱人的动作。这的确不是严歌苓最好的小说。另外,引用某人的评价,尽管看似有些不留情面,但我仍觉得存在几分道理,即“理性和感性都缺乏真正的关照和渗透,这也造成了它很多时候是情绪大于情感的,占尽了题材的便宜,可也不知该如何回报或者说去承载这份重量”。

最后我翻到封面,赫然是芳华二字,突然想到木心说过,青春是一种信仰,几乎可以作为一种伟大信仰来对待。

芳华芳华,在时间概念上无比短暂,但是如果我们看作一种信仰,顿时深远开来,可以把它延绵到我们的一生。

我们的,芳华。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