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锋》读后感_4000字
(2019-10-19 21:12:35) 读后感 -
《刀锋》读后感4000字
这部小说其实特别难消化。这是毛姆晚年的著作,与他早期的作品风格上大致相仿,却又有本质的不同。在之前我并不知道有一位叫毛姆的作家,高屋建瓴般的俯瞰芸芸众生。最近这段时间我一口气读了他好几本书。读他的短篇著作与早期作品不禁拍案叫绝,他是一位像手术刀一样犀利的作家,一刀刀把人性里的伪善、或真或假的辩白,英雄人物心中的隐痛与委曲求全,情痴情种心中的虚伪、阴暗、诡诈与险恶通通解剖开,直叫人大呼痛快过瘾。这个时期他是揭露性质的作家,用他毒辣的双眼与稳健的双手,带着读者到悬崖边遛一圈。直到读完这本《刀锋》,让我有点不认识毛姆了。请恕我大胆,我觉得毛姆老了,写书都透出一点中老年男性疾病,有点尿不尽的样子。直到看完全篇,又肃严起敬。借用金庸先生的话,“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晚年的毛姆,犀利还在,但狠绝的痛快却没有了,油然一种悲悯与体贴。讲白了,就是在开快车还是开慢车的问题上与青年读者们产生了分歧。他依然是个很痛快的人,他在书里讲到,最喜欢长得漂亮的人,长得不好看连话都懒得说。这话何其耳熟?原来木心也说过的。木心一定是中过毛姆的毒。但这本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刀锋”呢?感觉叫“刀鞘”更形象嘛。小说总体上是犀利的,但毛姆藏刀于胸,他心软,不忍一杆子全打死。
小说里交代的几位主要人物:拉里、伊莎贝尔、伊莎贝尔的富商舅舅艾特略、伊莎贝尔的老公格雷、拉里的发小苏菲与拉里的朋友苏珊。小说的在情节上并不复杂。
①拉里心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他言出必践得实现着自我价值,体察人生的意义。他青年时期与所有有志向的小伙子们一样,有着远大的报复。他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参加一战。直到他的战友为了救他而死,他才痛苦地意识到,这些所谓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意义,竟然要拿人命来换。退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活得如同提线木偶,虽然光鲜亮丽的出席着各种宴会,但已经不再是那位锐意进取的青年了,他陷入对人生真意的反思中。他选择出走,苦行僧般的生活,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在求证,有过几段艳遇与情感小插曲,但拉里就像一个食古不化的人,更显得他原则性特别强。直到他爱上了苏菲,他的发小,因不幸遭遇而自我放逐的女人。拉里爱上苏菲并不奇怪,他们太像了,可以说他们都在自我放逐,他们都有敏感而善良的内心。文中“我”之前认为拉里愿与苏菲结婚是出于拉里的同情心,他想拯救苏菲。其实远不止于此,拉里何尝不是想自救?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相依取暖。拉里对苏菲的爱是高尚的,在爱情面前,拯救与自救都显得无足轻重。我要引用叶芝的诗来形容他们的爱情: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可叹的是,人心深似海,未有撑船人。越是如水晶般璀璨的爱情,越是要被砸得稀巴烂。与苏菲一别,拉里继续他的苦行生活,直到苏菲死后,拉里与“我”再次相遇,言及旅居印度的那段生活,在宗教式的苦行中,拉里最终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所谓“极乐”与“梵”又能有多少意义呢?婆罗门教与基督教没有本质区别,人生最大的意义是实现自我。痛苦不失勇气,诱惑不失本心,勇敢地走进人世,去生活吧。拉里选择当一名出租车司机,谋一份职业却不为了挣钱,而是以船渡海,走走停停但绝不永远停息。我佩服他!
②伊莎贝尔的情感纠葛,她像一只孔雀一样怜惜自己的羽毛,爱情与生活不能两全的话,她选择生活。她美丽且富有,除此之外她是最普通不过的女人了。青年时期,她深爱着拉里,当拉里自愿放弃争取优渥的生活后,他们产生分歧,没有一只聪明的孔雀愿意生活在鸡窝里。虽然拉里有太多闪光点,他平和、智慧、帅气、善良,他有修养、学识,甚至一团稚气(首次向拉里求爱),总之拉里是如此可爱的人,可他终将一贫如洗,这叫一位饫甘餍肥惯了的女人如何受得了呢?他放弃拉里我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从古至今,这样的女性角色太平常了。我们没有权利指责她,因为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她嫁给格雷,做了豪门太太。造化弄人的是,一场经济危机让格雷倾家荡产。他们变卖家产,只得守着唯一的庄园过生活。当“我”问及伊莎贝尔,为什么不和格雷离婚呢。她的解释是,她与格雷相爱,孩子们懂事又可爱,他们婚姻很幸福。她甚至还说丈夫对她依然热情,那方面她很满足。看到这里时,我哈哈大笑,他们在书里都活得有血有肉。其实,伊莎贝尔依然向往着过去那段富庶的生活,从她热心艾特略舅舅的财产上就能看出来。至于她为什么不放弃格雷,我也有我的解释。她为什么要放弃呢?格雷对她很用心,况且自己虽然貌美,但不再年轻了,又有一对子女,她怎么能全然无牵挂的脱身?她在上流社会摸爬滚打惯了,最明白贵妇们毒舌似箭,自己的丈夫破产了就抛弃她,她将再也无法在这个阶层立足了。一个女人在婚姻生活里莫过于此,如能幸福,还要有什么奢求呢?
文中“我”曾当面直言伊莎贝尔缺少了一种品质,温柔。伊莎贝尔不以为意,搂着老公撒娇,还冲“我”吐舌头。看到这里我又是一笑,伊莎贝尔聪明,她知道怎样做一个女人。说她缺少温柔,并不算完全准确,只是她太聪明,知道温柔是要对人的。她对格雷偶尔温柔对拉里一直温柔。她缺少的是同情心与怜悯,对苏菲。文中“我”把苏菲的死,归咎为伊莎贝尔的心计,读者不禁也认同。其实,仔细想想,太正常啦,她们是情敌呀!虽然伊莎贝尔不可能与拉里结婚,但再她内心深处,一直渴望得到他,她对拉里有着最原始的情欲和占有欲。不是我圣母婊,请每个女人细想,自己曾深爱过的旧情人要与别的女人结婚了,自己是什么心态?酸酸的,醋醋的,怅然若失。伊莎贝尔是能狠下心的女人,她对拉里曾是如此。一个善良的女人,反而说“我祝福你们”,这是把眼泪往肚子里咽。不知道这样的女孩还有没有,如果你们谁是,请联系我,我娶你。伊莎贝尔的狠心,我虽然理解,但我不喜欢。虽然她美丽,却缺少了这种高贵的品质。
③再说说艾特略,伊莎贝尔的舅舅。艾特略是生活在英国上流社会的美国人,凭借他高超的社交手腕,在这个交际圈里很吃得开。他是靠倒卖文物与艺术作品为生的人,性质上类似掮客。他八面玲珑,甚至对伯爵夫人的女秘书都报以亲善的微笑,不忘送送小礼物。掮客的身份是尴尬的,他没有贵族头衔,虽然倒卖艺术品让他发了家,但欣赏艺术的眼光一旦固定总是要过时的(他总不能把西斯廷天顶壁画拿去卖)。当他步入老年,自鸣得意地吹嘘着往日荣光的时候,新崛起的青年贵族们并不买他的账。他老,喋喋不休,艺术造诣古板落后,没有贵族身份却自视甚高,在小贵族们看来这些都很难让人忍受。优点也有,他有年轻时积累下来丰富的人脉,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直到他把后起之秀领进门,这唯一的优点也消失了,他变得无人问津。而贵族阶层的沙龙里将另有新欢。他在临终之前请主教为他施洗,甚至那么几分钟,他的灵魂都得到了净化,连不信教的男仆都被收感染,跪伏在主教脚边被摸了摸头。本来这将是灵魂被洁净,完成自我救赎的美好结局。“这个贱人!”直到死时,他也不原谅“敌人”,又何谈被原谅呢?最终闹剧收场。请允许我保持个人观点,原谅终究是无可奈何的事,“请原谅我”是他觉得过意不去说出口的话,“我原谅你”是自己听了他的话后也觉得过意不去才说出口的话。不论原谅与否,生活依然继续,依然背负着那份过意不去。对方原谅了,就过意的去吗?我们奢求的是得到宽恕,那是上帝的权利,没有人能拥有。原谅是对生命善良的妥协,至于宽恕那是上帝的事。愿所有人都能保持善良,别学艾特略。
④最可惜的是苏菲,这个内心敏感脆弱却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有诗一般悲剧的内核。她顾影自怜,放浪形骸,但从未蓄意伤害人,这样一个女人却屡被伤害。诚如圣经里马太福音所言:“凡他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某种意义上她是一位女诗人,身体力行的哲学家,她的心是干净的,她恨内心的痛苦,便让身体承受更多的痛苦去盖过它。请允许我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人生就像一只水蜜桃,表面是香气馥郁甜润可口的,核却是硬的,核的内心是苦的。不论旁人怎么看,我们都试图实现自我价值,就像这只水蜜桃自己吃甜,别人吃涩,但都没有尝到核心。这是一个惊世骇俗的言论,你管老子过得好不好,你懂个屁,老子乐意!佛家言“众生皆苦”是尝到了核心后的悲悯。但人个性要强,最瞧不上别人替他悲替他悯。所以人生注定只能自己尝。苏菲和拉里太像了,他们都是苦行僧。她不需要同情,甚至鄙视同情,她要的是理解,只有拉里能给她。如果她与拉里结婚,或许会有一个好结局,不幸的是这场婚姻胎死于伊莎贝尔巧妙的阴谋。不能完全怪罪伊莎贝尔,她没有禁受住考研,这是她与拉里不同的地方。人生时刻在接受考验,一位诗人一位哲学家理当尝试拒绝诱惑,称之为“理性”。苏菲与伊莎贝尔不同的地方是,苏菲有诗人般悲剧的内核而伊莎贝尔没有,伊莎贝尔有理性而苏菲没有。理性与诱惑同时存在,比如拉里的苦行与入世写书,伊莎贝尔的情欲与克制。人与诱惑抗争,人生就好看。
书里还有别的蛮重要的角色,不想一一说了,太长。毛姆这本书是以旁观者的眼光去记录的,最终他做了一位藏剑于胸的剑客,“刀锋”这个名字真不好,刀客不如剑客,不符合我们东方美学嘛,我戏言取名为“剑鞘”,更不如取名为“剑池”、“剑冢”,这还有形呢,莫如“剑心”。毛姆是小说家,在他老年时尝到了人生的苦味,怀了一份悲悯。多亏他不是哲学家呀,要不然这么好的书,还有谁爱看呢?为什么《刀锋》没有被列为毛姆一生中最经典的文学著作呢?这得在我看完他前三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之后才会明白吧。现在要我说我,我也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毛姆把刀藏起来了,“有本事你们自己看,我懒得讲道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