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5500字
(2019-10-21 11:34:56) 读后感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5500字
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尤瓦尔赫拉利。
这句话还可以加一句,那就是,而且改变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用当下更流行一点的说法是:你不改变,时代就会抛弃你,至于他是不是连再见都没有跟你说,又有谁还会在意。
有一次,在公司刚好看到一位同事桌面上放着尤瓦尔.赫拉利的这本《未来简史》。我问他,这听说不错哦,你觉得怎样?他想了想才说:胡说八道。
当时很纳闷,这本现象级的书,你竟然得出个胡说八道的结论。
碍于自己当时没看,虽然心里犯嘀咕,但也不好评论。
用7个多小时读完,第一反应就是:哪里有胡说八道,你才胡说八道,人家赫拉利这书简直写的太牛逼了好吧。
赫拉利的厉害之处在于,这位历史学家。用其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强大的逻辑能力,把人类如何征服世界,如何赋予世界意义,以及计算机智能可能将如何颠覆世界的一切娓娓道来。
不必非得懂金融,懂历史,更不必是计算机高手,也能看得懂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将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政治和经济。
而且这本书给我带来三观的巨大颠覆,也打开了大量知识的盲区——虽然很多事实早已为人说知,但是赫拉利像玩拼图一样,把散落的知识一块块拼起来,用当下最现实的智能手机,社交网络和就业市场去判断个人的未来会如何发展,以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又该何去何从。
谁可能会失业?一谈到人工智能,前几年,大家还争论会不会被抢饭碗的问题,但到了今天,越来越多人不再心存疑虑,知道迟早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至于有些人通过基因改造等生物技术成为超人似乎是远虑,我们更应该担心近忧——什么时候会失业?是不是比别人先失业?以及该如何再就业?
在李开复《AI.未来》一书里, 提到了科学家评估高危险的失业象限模型。
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个领域,弱社交专业化的工作岗位将处于非常危险的地位。
在2013年牛津大学教授发表的《就业与未来》研究报告中,美国将有47%的职业很高风险会被计算机替代。
其中脑力劳动区域:
电话销售和保险业务员、银行信贷人员、银行柜员、放射科医生、翻译和外语老师、政府职员、记者、导游、办公室文员、普通会计、股票交易员、档案管理员、税务助理等;
在体力劳动区域:
司机、流水线工人、超市收银、打字员、接线员、前台、保安、快餐厨师、客服人员等。
总体来说,人工智能的优势在于完成单一专业化的任务,弱项在于强社交,非结构化的工作场景。
所以,我们看到,结合区和慢变区的工作未来不会被马上取代,而是同个岗位中由人和人工智能相互共存,重复性单一劳动给人工智能去做,社交部分则由人来完成。
但是,也要警惕,除了这种一对一岗位替代之外,也极有可能会有“一锅端”颠覆行业的公司出现。
例如完全由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借贷公司,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类信贷员,同样还有无人超市等。
不同于工业革命时期,就算是流水线工人下岗,仍然会有更多工作机会创造出来。但是这一次,没有那么乐观。
我们优势在于体力劳动和认知能力。
过去几十年,单一体力劳动之后,人可以从事脑力活动,但是,现在有了比我们大脑更理性更专业的算法,而且任劳任怨,不会抱怨。未来,新创造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被替代和消失的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时代,这也是趋势。
所以一想到要不停地跑,不停地改变,就心疼现代人真是累啊。有时还不得不羡慕一下老祖宗们,虽然可能食不果腹,但自由啊,只要填饱肚子,剩下的就是互相调戏一下解决繁衍后代就得了。
什么有意义?什么没意义?人类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在于文字和货币。
相比于大猩猩或者其他动物,我们人类处在三重现实之中。除了认识山川河流花虫鸟兽,喜怒哀乐情绪之外。我们还生活在各种金钱、神灵、国家和公司的虚拟故事之中。老祖宗们画大饼的技术比现在的创业公司CEO牛逼多了。
在农业社会以前,虽然咱们部落有神灵崇拜,也有口口相传的故事,甚至有些部落会用贝壳之类的作为金钱流通,不过大家相对割裂,换个部落人家既不认你的神也不认你的贝壳。
但即便如此,也足以使的早期人类通力合作,将大猩猩等近亲甩几条大街。
后来农业社会的发展,有了粮食和财富积累,人类不断繁衍。我们祖先创造出越来越多神的故事,大家为神祭祀,举办庆典,并且听从神的代理——祭司所传达的旨意。不过此时故事并不复杂,毕竟没有文字和全球流通的货币,光靠祭司的脑子,人类整体发展还是有限。
直到5000年前,文字和货币差不多同时诞生了。于是,打破了单靠人脑想象的限制。人们靠着文字记载,制定大量的规则,建立起国家和官员体系,按照神的旨意领导人类。因为有了文字,就可以收税,下命令。于是古埃及的法老就能够指挥大量的人去修建金字塔。
在这一时段里《古兰经》、《圣经》被人类创造出来。跟我们现在相信货币、国家和公司这些虚拟实体一样没什么不同。是这些东西将人类组织起来,称霸整个世界。
但副作用是这些本来发明为我们人类服务的故事,在某些人眼里成了盲目信奉的目的和标准。于是,才会有为“公司挣更多的钱”和“国家利益”而献身的人,不惜为了利益,掀起战火,赔上普通老百姓的生命。
其中有个问题是:为什么现代世界不到几个世纪就克服了饥荒、疾病和战争?但埃及法老和中国皇帝用了几千年也没能解决。
那是因为我们既拥抱了科学知识,同时也借助宗教维持强大社会秩序的结果。
宗教是用来维持秩序的。无论是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佛教、道教,又或者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和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大家都相信有超越人本身的法则,并按照规律行事,非常注重稳定的秩序。而科学则负责研究和得到力量,以战胜疾病、饥荒。
于是到了现代社会,宗教和科学一拍即合。人文主义宗教为科学发展提供秩序,科学得到力量为人服务。
同样,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现代社会放弃了意义,换取力量。
因为在过去,我们相信会有天堂,有六道轮回,我们是伟大意义的一部分,哪怕受苦受难也在所不惜。
我们都相信生命有意义。瘟疫和洪水发生有其意义,为君王效忠有意义,吃什么与不吃什么有意义,是否拥护神有意义。
但相反,现代社会认为,我们做一切都没啥意义。
非得有意义,那就是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人类自己的快乐和感受。
我们追求更多的食物,更快的交通工具和更有效的药物。我们有了史上最强力量,而且还在不停地发展、进步和增长。我们其实是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追求更多力量。
我们甚至相信,人类本身就是意义,个体的自由就是最高的意义所在。只要你不伤害别人,干扰别人,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意义。
为此,人文主义在这三百年里得以征服世界。并且在今天提出了三个目标:更长的寿命,更多的快乐,和更强大的力量。
人文主义被判死刑现代社会崇尚人文主义,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按照自己的意义做选择,大家也尊重和维护这种自由,也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稳定的根基。
然而,生物学和神经学告诉我们,一切都是随机发生的,人根本没有自由选择这一说。
科学家拿小老鼠做实验。发现只要给老鼠大脑相应部位施加电流刺激,就能控制老鼠的任何行动。让他们左右上下,甚至让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但这一切老鼠丝毫不察觉,它以为是它自己的选择,而且玩的不亦乐乎。
同样,我们人的大脑也能接受相应的刺激,并且完成预设的动作。
一个可能来源外部刺激后大脑内一连串的生化反应,或就是本身内部随机原子自发分解造成的。无论哪种,都是由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并非我们认为:自己做了某个决定。
其实所谓决定,不过是我们恰好选择了其中一种欲望并且采取行动了而已。
如果有自由意志,那么我们应该能选择产生什么样的欲望才对。事实是,我们只能在有限的选项做选择。
就像你中午吃饭,可能想是兰州拉面,又想吃手撕鸡,最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以后选择了手撕鸡。但是,你手撕鸡和兰州拉面的想法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不是煲仔饭呢?
我们每时每刻大脑都在不停产生生物化学反应,一个个想法或者体验闪现,又消失,又闪现,再消失,如此一直不停随机出现而已。
人文主义坚信自由选择的价值,但我们最后发现,自由主义不过是自我安慰的故事。
化身为神与无用之人快乐,不死,与更强大的力量,是人文主义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会发现跟现有的观念背道而驰。
回首20世纪,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医疗和国民保障。那是因为每个人具有巨大的经济和军事价值。
但到了21世纪发现,个体即将失去经济和战争的利用价值。
现在发动一场战争,黑客可能只需要通过电脑控制,引发核爆或者相应的重大污染或安全事故即可达到,又或者只需要将金融账户所有的存款全部清零即可引发大的骚乱。
甚至人作为人肉炸弹的意义都没必要了,于是出现大量的无用之人。完成这些,只需要一小部分精英人群即可。
于是可以预见,越来越大的差距也很有可能出现。
既然普通人失去价值,谁还会为他们投资?
过去医学很大部分是为了攻克常规疾病,保证大部分人的基础健康。而如今我们最可能想到的就是,有钱人会想办法通过技术手段,让自己各方面能力超越正常人。也许是通过基因改造的方法,让人记忆力,观察力,运动能力甚至繁殖能力都远超常人。
于是,也许只需要几代人的优势基金积累,世界上最小一部分人变成了超人,并掌握绝对力量。那剩下的普通人,该何去何从?
或许人工智能取代人之后,依靠更高科技,能够不需要其他人劳动就能喂养无用之人。那他们的时间该如何打发获得满足感?
或许我们能想到的答案之一就是:电脑游戏和药物。通过这些,我们也许就能得到过去人们几辈子才能有的生活体验。
但又因为这一切都是虚拟的。而且不能提供价值的无用之人又有何存在的必要?神人会如何对待他们?
超级计算机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以前,当我遇到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说:好,让我一个人静静。于是,我们追寻内心的想法,倾听内心的声音,最后在关键时刻,作出那个走心的决定。
但,这似乎终究有点不靠谱。
因为我们会受到各种情感、记忆、和其他外在干扰,未必能做出最理性的决策。
而现在,我们只要戴上可穿戴设备,录像机,录音机,就可以把自己的所有数据监听器起来,上传到数据中心。计算机数据就会比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能监察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并且听从超级计算机的分析建议,如何改善饮食,延长寿命。
同样,也可以在我们做重大选择时,提供决策参考。
比如,当你决定要跟谁交往的时候,你可能会问谷歌或者百度:我到底要跟A和B约会更合适?这时,他们也许会回答:我记录过去你一切聊天记录,邮件和录音,还有你跟他们单独在一起约会时的心跳、血糖、血压数据。
同样我也详细了解A和B的数据,再加上对以往几百对夫妻的统计数据,我建议你跟B在一起,这样大概有87%的概率你们长期满意度会高一些。
虽然你可能更想选择A,因为你觉得A比较好看,而你很看重外表,但其实这个真的没那么重要。也不能怪你,因为你的算法是从祖先非洲大草原一直进化而来的,外表在你们算法的整体评价中占了35%,但根据我们统计学的算法模型,外表只有14%的影响。所以,虽然我已经把A也纳入考虑,但事实B才是你更好的选择。
这时候相信很多人会更愿意听从数据算法的建议。
同样的,我们可能会让大数据算法帮我们决定该选什么工作,该投谁的选票。渐渐地将更多权力移交给算法。
是的,算法帮我做出大概率正确的选择。但如果正确选择成为了生命的全部,所有科学就是为了做更合理的决策,生命是否也将变得狭隘?
既然让算法做决策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将不再需要更多思考,也就是认为人类的算法是过时的算法,那么原本大家追求的幸福和快乐会不会也变得不再重要?
而且对于更高级的算法来说,人的价值何在?
想想我们是如何对待其他动物的,动物对人没了价值,就可能遭到灭顶的命运。
同样,如果数据算法比我们更高级,一旦有些人失去数据的价值之后,是不是也会走向灭亡?
书的最后,赫拉利说:在过去,力量来源于获取知识,但是在现在,力量来源于忽略什么。面对庞大信息流的世界,我们到底该思考什么呢?
草坪的启示坐在回广州高铁上看完这本书,望向窗外,傍晚灯光下,正是下班时间车水马龙的人群,心里有些空荡荡的。
在过去,我一直信奉的是人文主义体验的观点。
就像在电影银翼杀手结尾,生化人罗伊说的那段令人心神向往的台词: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战舰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失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死亡的时刻到了。
一句话来说:大概就是用余生,尽可能去体验生命。
但也扛不住世俗的东西,似乎要挣很多的钱,才能过上人畜无害的自由生活。于是,就想着学习这,学习那的,努力挣钱。但看完这本书有一脚踏空的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值得你奋斗。
跟随着赫拉利的脚步,站的太高远看,反而没了脚踏实地的感觉。
最后想起还是赫拉利开头说的那块关于草坪的启示更加实在。
就是为什么现在政府,皇宫,还有欧洲和美国中产阶级院子里都热衷于有一块草坪?
其实草坪最初发端于皇宫贵族权利的象征,到了近代,也是草坪成了有点钱的象征。但是,谁说必须得有草坪呢?
草坪象征着这个世界固化下来的条条框框。当你读懂了它的历史之后,便可以选择。这是历史的负担,也是文化的负担。我们为什么要背负?
你能想到很多类似草坪的东西,房子,车子,钻戒,婚姻,传宗接代等,如果他们带来的不是大家的欢愉而是压力,那我们是否能从过去这些文化负担中放飞自我,想象另外一种命运,尝试另外一种可能呢?
我想,这当然是可以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