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900字
(2019-09-01 08:10:47) 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900字
作者的大历史观很有意思。这本书所列举的几个重要人物,张居正代表政治经济,戚继光代表军事,李贽代表思想文化,而万历则是用其悲剧性的一生代表了整个制度的自封与僵化。
作者著述的手法很娴熟,杂叙杂议,既丰满了人物的形象,又深刻阐述了人物背后宏达广阔的历史观。如果要从角度来评价这本书,我想选两个:其一是大历史角度,明朝的制度缘何会僵化到如此地步?偌大的帝国,仅仅文官就两万人,更不用说庞大的底层人民。其运行的基础竟然是儒家的君臣男女老幼,上层依靠仁义道德达成和谐,通过礼仪维持等级,下层依靠仁义道德构成长老管理的制度,上下贯穿的是儒家思想,或者儒家吸纳的道家,佛家。关乎国家的经济军事通通被概略忽视,而文化则由不得半点马虎。对比西方,虽然也有长达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但文艺复兴带来了革新,而中国经受几千年儒家的统治,为何没有迎来自己的诸子百家呢?环境带来的文明不同,人口基数不同,改变的难易不同,农耕文明未打破,社会结构不会更改,中国哲学思想更新动力也就不足,知识精英受制于科举制度,而科举的主要内容也是儒家思想,因此思想的僵化越来越严重,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打破僵局的办法,就是外来文明的入侵,带来的环境改变。
其二是个体的角度。大历史背景看个体,会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每个人都不是自由的,都经受着时代的束缚,而时代的改变,则是一个又一个个体逐步积累而来。我们该怎样活?正如张居正生前死后的强烈对比,富贵真如浮华,瞬息万变,是那么的不真切。而一个个体能留于自己的是什么呢?能留于别人的又是什么呢?它们矛盾吗?书中的几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读过之后,自己不禁感慨万千。我们大部分都是时代的小人物,但每个人都是自己一生的大人物,我们可以着眼大时代,努力做那个改变时代浪潮的一个个小浪花,也可以着眼自己一生中的杂七杂八,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认真二字,留于别人,我们可以学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留于自己,我们可以体味百泰,向平凡索求真味。
哎,讲真的,必须要学哲学,不想过得不明白,要认真,怎么能不多问几个问题呢?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