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1300字
(2019-10-31 00:50:11) 读后感 -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1300字
在前几周的读书交流会上我们围坐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了这部《活着》。交流会之前,我想这本书我们能说的很多,福贵平凡又悲剧的人生,饥饿与希望交织的时代,还有反复咀嚼也不会嫌腻歪的“战争”“公社”“文革”。最后是作者,也许我们会得出结论:“余华多残忍呀,他的血液里流淌的不是鲜血,而是冰碴子。”
后来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会证明我只是想得太多,而大家也真的厌倦了那些象征特定时代烙印的文字。
交流会开始,忘了是谁抛出了一个问题:“福贵最后为什么没有自杀?”而后的一切话语都只为了给这个问题寻找一个合理的答案。我静静地坐着,一脸懵,慢慢地陷入了迷惑。我没想到过这个问题,又或者我从不觉得这会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难道福贵活着本身不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吗?
也许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我们普通人在经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境后,最后活下来的人都会是没有生的欲望的。于是,福贵自杀,我们扼腕长叹,感叹生活的不公;而福贵心平气和的活着我们反倒不能理解了。
我想,当我们看小说时,总是会在无意中把自己的心理投射进主人公。于是,我们成为了福贵,和他一起体验着生命的酸甜苦辣,当唯一的希望,苦根死了后,我们在心底里呐喊:“天呐,这些苦难我怎么受得住,我要自杀了。”当小说读完后,我们又重新是自己了,我们不禁要暗自庆幸自己生活的美满,没有所爱之人离去,没有痛彻心扉的打击。于是,我们对书里的福贵就仅仅抱着同情的心情了,又或者说,这只是书而已,情节都是作者编的,哪会真的有人有这么悲惨的命运呢?当然,情节与自身想法的冲突还在那里,我们还是会问:“福贵最后为什么没有自杀呢?”
其实,这一切都缘自我们内心有意或无意地对苦难的逃避,我们害怕身边的人会突然离我们而去。一些乐观的人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些苦难都是别人的,我和我爱的人会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又或者一些悲观些的人则认为,要是我爱的人不在了,我也就活不下去了,自杀是唯一解脱的方式。
周国平先生写过一则寓言,名叫《落难的王子》,多愁善感的王子总是会因为他人的苦难而流泪,并感叹:“天呐,我可受不了。”然而,当生命的苦难如排山倒海般降临在他身上时,他却能平静地活着了。我们和那王子一样太低估自己承受苦难的能力了,也过于自信那些苦难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其实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失望,又重寻希望的过程。苦难虽不会只眷恋着某一人,但有些人所经历的伤痛却真的很多很多,福贵算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然到今天也仍有些许家庭被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折磨,去问问那些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母亲,无父无母的孤儿,痛失爱人的热恋情侣,他们会自裁生命,还是笑着过完苦痛的一生,我想,一般会选择后者。福贵到最后几乎陷入绝望,然而他找到了新的希望——一头叫“福贵”的牛。
所以,福贵还活着是一件多么顺其自然的事啊,这也并不是他想做什么生活的强者,要站成生命永恒的姿态,或者看穿红尘,要成仙成佛。而仅仅是“活着”。
当然,自杀也许是一种逃避,但我相信懦弱的人反而是没有自杀的勇气。
换个角度,自杀又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自主权利,那么从福贵一生的轨迹来看,他显然是没有这种权利意识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