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_1200字
(2019-10-22 16:35:14) 读后感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1200字
通过自己零碎的时间,终于又看完一本书。
对于并未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以及在努力开阔思维学习聆听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的思想认知的我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进步。很欣慰。
关于古典的这本书,感觉还是很有读的价值的。里面许多人物的思维,似乎熟悉但又感觉是那么独特。熟悉的是我的周围似乎也存在这样少数的拥有比较独特认知的人,而独特则是较于被困在思维围墙中的我,那些新颖别致又大胆的观点,让我叹服。感谢遇见,感谢碰撞。
共鸣这一词,我想千百个读者眼中自然有千百个哈姆莱特。闭上眼睛,回顾本书的种种,留给我最深印象的便是自由。居所自由,职业自由,精神自由,价值观的自由,以及自我的自由。
曾经想过,几经奋斗漂泊想停下来之时,愿自己在故乡能购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小空间,哪怕是较大的单间带厨卫。然后将它布成我最舒服的样子,伴我过之后的只属于自己的闲雅人生。但看了古典的买房与梦想关系的论述,忽然领悟安稳的同时,的确必然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有可能是职业的不自由,有可能是思维的不自由,或者其他不自由。试想,你会选择办公场所与住所相隔好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工作吗?当自己停下并在某一个坐标刻下印记的时候,能够徘徊在你脑海的选择是否相对减少了许多呢?如若心系远方,或许就应该尽可能的不限制自己,哪怕是居所的固定,以免做安全感的奴隶。
然后,关于职业自由,精神自由,价值观的自由,自我的自由。归总而言,就是古典在17岁时问过自己的问题,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时候想到一些普遍的现象,不禁觉得很悲哀。就如古典所描述的,很多人束缚于社会定义的成功与幸福,在学习社会的时候,竟浑然不觉已丢失了自我。儿时梦想成为怎样怎样的人,在长大后不仅无法断然说出想成为的人,甚至不可避免地遗憾地活成了他人,一个自己都不识的陌生人。
就好比周围的人甚至父母不停的告诫你,面对各阶段的选择时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然后茫然的你质问,为什么呢?然后他们会很理所当然的回答你,因为别人都那样。这是否是一种悲哀?只因为大多人如此选择你便也必须如此。多可笑的理由,只因为大多数人如此,我们就能规避风险拥抱安全了吗?这样千篇一律的人生,真的能无愧于母亲辛苦的生育,自己多年的摸爬滚打甚至伤痕累累吗?活在别人的光环或者活成别人认为的安全的样子,还是说在不犯法不刻意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活出自己的人生?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可又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必然选择。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在社会这个如此庞大的群体中生存,不掌握方向,不航帆直行,我们便真的很有可能匿迹于汹涌波涛之中。
愿所有不止成长之步的人,能避免逆来顺受于他人的眼光和掌控,能尽量主动选择和成就生活,
(分享一句有点粗鲁但又很有道理的网络用:“你不喜欢我关我屁事?说得好像你喜欢我就能升华我的人生似的。”)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