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_2200字

(2019-08-31 02:19:27) 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2200字

重生
一部小说的好坏,涉及思想深度、写作手法、语言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的批评家们都有自己的评判方法,但是对于我这种门外汉,读后能不能产生共鸣才是最重要的,《无声告白》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有所触动作品。
1、种族歧视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无论美国人还是中国人,种族歧视都是存在的。南北战争是以解放黑奴的名义进行的,但最初并不是这样,而战争之后对黑人的歧视也没有多大改变,对于华人也是如此。在很多美国人的眼中,中国人还是那种拖着长辫、努力搬砖的苦力形象,或许如今会有些改变,但歧视仍是存在的。
当然,我是没有去过美国的,这么批评似乎有欠公允。当年的胡适、现今的阎焱,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两个人都对美国赞赏有加,但是以胡适的地位、阎焱的能力,在哪里不是众心捧月的待遇?在他们面前,就算美国人对人种有歧视,也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而普通人,甚至是胡适的高徒唐德刚教授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歧视。
而且,种族歧视不是美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特有的,这或许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中国总是标榜自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总愿意以儒家的高道德标准来表现自己,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显示了自己的高人一等,就像清代以前总是以教化夷狄的方式对待他国,而如今,对于印度、越南、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非洲各国也是低看一眼。
2、婚姻
爱情是盲目的,婚姻是现实的。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当然,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那么把婚姻当成一回事了,闪婚、闪离也是常有的事。人变得自我,个性都很强,即使有了小孩也不太把他/她的感受当做特别重要的顾虑点,也许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不是我这种老派观念的人所赞赏的。
詹姆斯和玛利亚的结合无疑是盲目的。詹姆斯因为种族歧视、因为性格内向,导致了自卑,他迫切希望能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当玛利亚主动吻他之后,他幻想的社会融入感似乎来到眼前,于是他抓住了这个似是而非的爱情。而玛利亚是叛逆的,她要逃离这个一成不变的女性宿命,她对她母亲的决定进行了反抗,反抗的手段就是找一个不被母亲和主流社会接受的华裔男人。
詹姆斯从未真正融入,玛利亚也从未真正叛逃,这个婚姻是充满裂痕的,就像有裂痕的瓷器不都是哥窑一样,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詹姆斯从预想的哈佛大学到了小镇大学,玛利亚的母亲在婚后就再也没有与他们联系,唯一的家庭外出旅行夭折后再也没能继续,儿子的不能合群无可避免的困扰他,莉迪亚在他的殷切期望中沉入湖底。这个婚姻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3、性格
每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似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西方人的性格大多热情奔放,中国人的性格大致沉静内敛。但是,中国的性格也不是天生如此的,比如唐人就热烈,如唐三彩般绚烂,而宋人就内敛,喜欢汝瓷般的静美,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人又会抛去头上的枷锁,变得和西方人一样奔放。
我们不能说哪种性格更好,外向的性格可能使他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人际关系,但内向的性格也可能会使他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深的社会认知,只不过内向的人更容易抑郁、更容易自卑,更容易被外界左右。
詹姆斯就是这样的,他的儿子、女儿也是,他们都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詹姆斯选择了努力让自己和家庭融入美国社会,他的儿子选择了逃避,一有机会就想和自己原先的生活远离,莉迪亚则选择了顺从父母的期望,而不去考虑她小小的肩膀能否承受,于是期望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把她压垮。
4、教育
父母是否应当为子女设计好的人生轨迹,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每个人都不是其他人的附属品,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配偶、子女也不能例外。但是,当子女未成年时,让父母们如何相信子女自己的选择会更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呢?中国人总是愿意讲:“我吃过的米比你吃过的盐还多!”就是这种心态的反应,小说中的父母也是这样,而且不仅是中国人。
詹姆斯的父母希望他学业有成、功成名就,真正融入美国社会。他似乎做到了,但其实远没有,而且变成了他痛苦的根源。玛利亚的母亲希望她像自己一样做个贤妻良母,为着家人付出一切,然而却使玛利亚最终和她形同陌路。不能说他们的不幸完全是他们的父母造成的,但是不能说没有一点关联,而可悲的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将这种不幸传递了下去。
莉迪亚就是这个不幸的最终受害者。她因为害怕失去家庭和谐而顺从了父母的意愿,隐藏了真实的想法、牺牲了真实的追求,她努力扮演一个聪明懂事的女儿的形象。她顺从母亲的期望,对科学表现出极大兴趣,努力去学自己不喜欢、难以理解的科学知识,她顺从父亲的期望,假装有良好的社会交往,有许多朋友。当这一切不能维持、超过她能掌控的极限的时候,她已经无法正常呼吸,她被它们拽向湖底。
5、顺从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对自己孝顺,而孝顺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顺从。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博得众人的夸奖,父母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父母很多未完成的梦想也有了在子女身上实现的希望。但是这种顺从有时候却是危险的,它把子女的个性掩藏,把他们变成了父母生命、理想的延续,莉迪亚正是因为过于顺从才出的不幸。顺从是需要的,盲从是不应该的,如何界定两者呢?没有答案。
可怕的种族歧视、不幸的婚姻、软弱的性格、失败的教育、盲目的服从,这一切似乎说明了这是一部悲剧小说,但幸好不是。小说的最后一章给了我们希望,莉迪亚并没有选择自杀,她是怀着希望逝去的,詹姆斯和玛利亚最终还是在一起,儿女与父母的心里疙瘩也解除,每个人都得到重生,这个家庭也得到了重生。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