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告白》读后感_1500字
(2019-10-10 20:50:50) 读后感 -
《无声告白》读后感1500字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与其说Lydia是自杀 我宁愿固执的认为她跟自己打了个赌 若她能够靠踢水回到码头 离开水面 那就足够支撑她鼓起勇气来改变这一切 可是输了 她没能再有机会勇敢表达 勇敢面对了。
Lydia的离开让我想起了美剧《十三个原因》 一个十六岁花季少女自杀 留下了一些录音带给13个导致她自杀的人 相同的是 好像每个人都需要为她的离去负责 不同的是 她什么也不曾留下。
Lydia的原生家庭成为了罪魁祸首。
母亲曾怀揣着远大理想 梦想成为一名医生 希望做一个优异而又突出的人 但却与其母意见相左 在遇见了一个特别的中国人之后不顾反对结婚生子 放弃学业 成为专职家庭主妇 她厌恶成为她母亲那样终日为家庭操劳的渺小人生 便一声不吭离家出走 追逐梦想去了 没曾想成为了这个家庭厄运的开端 形成了女儿惶惶终日 害怕母亲离开而无条件附和的习惯 为母亲不顾青红皂白的任意施压之举埋下了伏笔 成为女儿死去之因一。
父亲儿时借由假身份进入美国 中国人的身份与父母低下的职业让他觉得只有努力向上攀登顶峰融入社会才能够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 他成为了终生教授 偶遇一个外国女学生相恋结婚 他觉得自己已然是一个美国人了 但是他无法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 他想努力合群 想他的孩子们努力合群 学会社交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们身上 懦弱无能 作为一家之主没有很好的教育儿女引导他们 只关注社交而不在乎孩子的内心感受 成为女儿死去之因二。女儿死后出轨 逃避现实 泄愤于人 更是为人所不齿。
哥哥虽说起来也是受害者之一 但是Lydia对于哥哥的依赖程度太高 以至于在被父母伤害又得不到哥哥一定程度上的安慰和拯救时 就会希望通过做一些激怒哥哥的事来博取他的关注。她太依赖哥哥了 以至于无法接受哥哥的离去 以至于要跟哥哥分享秘密 以至于哥哥说的每句话她都相信都较真 才跟自己打了这么个赌。可是哥哥有的时候太粗心了 粗心到有几次漏听你的秘密 漏看你的眼神 没有能够阻止你…
妹妹是家中最会察言观色的小孩 她知道逃避能让自己免受伤害 她能看出姐姐的谎言 姐姐的假笑 她能看出Jack对哥哥的心思 可是她没有说 也不会说…
母亲渴望的人群之中耀眼突出与父亲渴望的人群之中平凡融合无时不击打着孩子们的内心 强加于人和思想灌输 替代了爱在家庭中的地位。哥哥渴望被关注 却拼了命想逃离家庭去做被母亲忽略父亲唾弃的他真正喜爱的事业。妹妹同样渴望被关注 但却洞察一切什么都不说 默默逃避这一切。Lydia怕母亲再一次离开才选择做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 从她下定决心顺从的那一刻开始 她的人生注定与快乐自由无缘。一家人像一组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各自做着自己的美梦。如果当时大家都把话说出口了 事情会不会变得不一样?
中国家庭何尝不是这样。
随着父母文化程度越来越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越发严重 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于儿女身上的现象多不胜数。“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这些话谁没听过几句呢?中国普通家庭的子女大都顶着强大的压力在龃龉前行着。我们培养了太多顺从的孩子 有谁真正了解过孩子真正的所思所想 他是真的愿意这样做吗?大多家长似乎都跟文中母亲一样 斩钉截铁一口咬定自己的孩子不是这样的人 不会做这样的事 而后慢慢被现实所打脸。是啊 最可怕的一件事是为人父母居然不用接受入学考试 只要敢生你就能当 这的确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 真的就是现在的孩子过于娇生惯养没有任何承受能力吗。我想原因除这点之外 还有许多 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原生家庭亲情的缺失。好像有些跑题了 不过家庭教育是值得所有人着重关注的永恒话题 这一定不会错的。
最后 只有经历过才会感同身受 敏感 盲目顺从 害怕失去 懂得察言观色 好像真的会让人失去更多 陷入恶性循环 最终再也没办法好起来。希望天堂的Lydia能够像踏入黑暗幽静水面那般坚定的勇敢做自己。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