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灿烂千阳》读后感_1500字
(2019-10-02 07:12:37) 读后感 -
《灿烂千阳》读后感1500字
首先,强烈推荐未看过《灿烂千阳》的书友精读这本书,不要使用听书模式,定会受益匪浅、感触良多。此篇书评可能涉及剧透,介意的书友可以就此打住,不必往下看了。
《灿烂千阳》是《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部作品,在情感的刻画与细节的描述上都更加细腻。对于书中多次提及时间与主人公的年龄,并结合历史事件,给读者加深了真实感。这种写作手法作者在《追风筝的人》中就已体现,以至于甚至有书友误以为《追风筝的人》是作者的自传,但在《灿烂千阳》中,作者却将这种时间感作用得更加成熟,让读者如同亲历一段人生。
第一部,作为私生女的玛丽雅姆怀着对父亲的仰慕,不顾母亲的劝告,独自追寻到了父亲扎里勒的住所。在被驱赶回家之后,玛丽雅姆竟发现母亲在一棵柳树上吊自杀。因此,15岁的玛丽雅姆被迫远嫁给喀布尔的鞋匠希拉德,从此开始噩梦般的生活。在希拉德家中,玛丽雅姆如奴隶一般做饭、清洗、打扫,当然还有成为生殖机器。然而,几经流产,玛丽雅姆终因无法生育而长期生活在家暴的阴影中。
第二部,作者将第一视角切换为18年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的少女莱拉。战争摧毁了这座城市,也摧毁了莱拉的生活,一颗炸弹夺走了她双亲的,青梅竹马的恋人塔里克逃亡他乡,莱拉印象中的幸福定格在了与塔里克初尝禁果的那个下午。
莱拉被拉希德搭救后,得知塔里克已死,为了抚养腹中塔里克的孩子,14岁的莱拉别无选择地嫁给了此时63岁的拉希德。而当莱拉生下女儿后,在这个重男轻女的国度,曾被拉希德奉为珍宝的莱拉遭到了与玛丽雅姆同等的待遇——冷漠与暴力。此时,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了十几年的玛丽雅姆逐渐被莱拉与她的女儿阿兹莎所触动,两个命运多舛的女人站在到了同一战线,成了知心好友。
此时,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局势混乱,拉希德的鞋店也被烧毁,莱拉又生了儿子,生活举步维艰,只好将阿兹莎寄养在孤儿院。在此时,莱拉居然见到了日夜思念的塔里克……拉希德很快从儿子察尔迈伊口中得知莱拉和塔里克的重逢,恼羞成怒的他承认了自己当年为了娶莱拉而买通他人欺骗莱拉塔里克已死的无耻行径。这一次,拉希德几乎掐死了莱拉,为了救莱拉,玛丽雅姆拿起铁锹向这个恨之入骨的男人挥了过去,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的生活轨迹。事后,玛丽雅姆为了不觉累莱拉,将莱拉与孩子托付给塔里克,而自己坦然接受死刑。
描写玛丽雅姆走向死亡这段写得非常细腻、感人。这个出身卑微,又所遇非人的女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却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觉得满足,她所遗憾的是不能再同亲爱的莱拉一起喝午茶,看不到与她情同母女的阿兹莎长大成人,但她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别人眼中重要的人物,甚至是英雄,这以死亡换来的殊荣感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也许正是阿富汗妇女最为典型的代表。
劫后余生的莱拉终于迎来了她的灿烂千阳,玛丽雅姆用生命成全了她这只漂浮在梦境里的渺茫的幸福。
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样,整本书我几乎揪着心看完的。在莱拉来到玛丽雅姆的故乡,打开扎里勒就给玛丽雅姆的盒子的时候终于泪崩!
「我要你带我去你的电影院」,这时玛丽雅姆说「我想要看那部卡通片,我想看见那个木偶男孩」
《木偶奇遇记》是玛丽雅姆未被满足的15岁的生日愿望,原来扎里勒不曾忘记,只可惜为时已晚,他的懦弱造就了玛丽雅姆悲哀的一生。一盘录影带将我带回到了1978年的那个画面:迟迟没开走的奔驰车,将死之人最后的期盼,那也许是一个父亲最后的心愿和一生无处倾诉的自责吧。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灿烂千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