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安十二时辰(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读后感_1700字
(2019-11-02 07:43:47) 读后感
《长安十二时辰(雷佳音、易烊千玺主演)》读后感1700字
我读这本书的契机是电视剧的大受好评。全本书读下来收到的触动,固然关乎一日之间的悬疑紧张,也有“大案牍之术”,“跑窟“的诙谐幽默,但更大的感悟一在人性之纯,一在善恶的思考。
人性之纯是曰心中的念头极纯粹,做事的目的最固执。张小敬是这样的人,萧规是这样的人,我个人觉得刻画的很好的人物元载是这样的人。这类人遇事不疑,遇难不退,死而后已。
先说说张小敬,张小敬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给九年不良帅间认识的一个个普通的长安老百姓护出一片靖安。他为“善”救人,是很多人口中的“张头”,他杀伐果断,所以更出名的是他“五尊阎罗”的威名。单纯的思想反而塑造他亦正亦邪的形象,杀一救百这种经典的人性拷问在张小敬眼中从不是问题。为了长安的千万百姓,自己安插的眼线小乙可弃,未来能免除自己死罪的李泌可弃,浴血奋战的昔日战友萧规必除。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为自己考虑后路,才能在敌人的详密筹划下,在各方的政治斗争下,甚至是本该站在一边的队友的阻碍下,绝处逢生,于无望中创造一丝希望,挽救长安的百姓于生灵涂炭之间。一句“不退”的暗语,更是让我感慨于他的纯粹,顿觉热血沸腾。
再说萧规像极另一个角度的张小敬,他要的护则是整个大唐,那个第八团“九死无悔”也要守护的大唐。他单纯的执着于把外表光鲜亮丽,实则内里溃烂的大唐核心全部推倒重建,营党结私滥用职权的王亲贵胄乃至喜好奢靡不知百姓实际疾苦的天子圣人全是他的清扫对象,再此过程,牺牲千万人,解救千千万对他也不是问题。也可能有人觉得他是在复仇,但我个人女的他的纯粹心绝不是简单的复仇,因为他没必要掳走天子,让他看看自己溃烂的江山,大可以直接处死他。
最后说说推动剧情很重要的人物,元载,是他让张小敬举步维艰,也是他最终救下了张小敬一命。他的人性纯在利字,一切利益优先,险中求富,趋利避害。他的每一个行为,每一段心理反映都始终如一,不曾偏离一个利字。为了富贵,他可以一个计谋让张小敬被官方追捕,也可以佯装大义救下张小敬,反而将昔日的“盟友”推入万丈深渊,只有他从不在意张小敬是善是恶,对自己有利时,放他一马。对自己是威胁时,哪怕是善也直接一刀。反观陪着张小敬的靖安司一众,李泌,姚汝能,檀棋都对张小敬关于善恶的认知有着极大的波动。
有了对人物性情的思考再想想书中对善恶隐晦的表达变更觉得深刻。张小敬是长安暗的守护者,但也是手刃上司,吓骇永王的规矩破坏者,不安分因素。李泌是靖安丞,是长安光的守护者,但当他怀疑太子涉案时竟也有了希望灯塔顺利爆炸的念想,以及杀死李相的冲动。萧规是蚍蜉的头领,作恶无数,但他同时也承载了这些收到不公待遇的老兵以及更多收到官府欺压人们的希望。
书中反复提到这样的话“长安大城就好似一头狂暴的巨兽”。没有绝对的善恶,学会恶人的一套反而是让人行善不可缺少的能力,哪怕像闻染一样的善良姑娘,当最后想要杀死封大伦帮助张小敬时,也不会感到违和,长安就是这样的巨兽,让人觉得善人行恶都是理所当然。
当然,我认为此书于我而言也有些小小的遗憾。其一,在我的认知中,张小敬确实没有理由在意天子的生死。面对祸害了自己的朝廷,他理应放任蚍蜉随意处置。但他动手了,个人觉得和他的人物个性不合,他应当是真真切切的恨着朝廷,也真真切切的爱着长安。其二,故事本身的紧张刺激让我更加关注的是张小敬的处理办法和性命之虞,反而对谁是幕后黑手没那么大兴趣了,最后答案的揭晓虽然布置了很多反转(比如引出安禄山,让我误用历史知识直接下了结论),但实话而言结果虽然完全出乎又在情理之中,但得知真凶却丝毫没有让我大呼“原来如此”的感觉。所以作为悬疑来说,这本书不太合格,所以对此书的定义还真应该是古代反恐题材。
接下来还打算看看电视剧,先读书而后看剧,是为了将自己脑海中的长安横纵排布的25街,一百零八坊以及高耸的望楼灯塔具象化,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导演的布置重塑一个光鲜与昏暗并存的盛唐之都。看看适当的改编会不会让自己有其他的思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