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锋》读后感_900字
(2019-10-21 05:34:58) 读后感 -
《刀锋》读后感900字
“刀锋”一词取自印度教盛典,义为:悟道之途艰辛困苦,如同跨越锋利的剃刀。我想,这剃刀剃掉的是,不是我们真正热爱的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个片段一定被三个问题追问过: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放弃了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被动或主动,甚至从潜意识里认同经过大多数人认定的世俗的回答是最正确最值得信任的。
如果不是遭受过人间之大恶的战争,亲眼目睹过战友的死亡,在生命线的两边摇晃过,成年后的拉里可能只是个尘世间的文艺青年,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伊莎贝尔结婚,迷人而混沌……
可是战场上经历的人性的邪恶和生命的脆弱在他的身心烙下了烙印,时时刻刻,身体里都会响起一句: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于是他放弃了伸一伸手就能抓住的体面工作,放弃了青梅竹马青春靓丽的未婚妻,去读书去游历,去宗教里名人的经历里寻找答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去满足自己的渴望、活力、好奇心……
不得不说的是,拉里能够这样做,不仅仅是因为他勇敢淡然,寡无的亲情牵绊和丰厚的财产继承是前提,而我们大多数人连前提都达不到……
生命之选择丰富而多元,除却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因素,决定权大多还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艾略特偏执于社交,活跃在所谓上流社会;伊莎贝尔追求着舒适的物质生活;苏珊理智又分寸十足地寄生于别人……选择没有对错,只有自我。只要是自己选择的,感觉清畅能够清醒认识的生活,都是值得人尊敬的。
最让我心疼的一个形象是苏菲没错了。从人间之天堂跌落,干脆沉溺于酒精性和可卡因,报复生命的残酷的同时主动坠入地狱。可是,那个梳着两条马尾辫站在树下害羞地低着头不安地抓着裙摆给拉里看自己的诗作的小姑娘从未从她的灵魂里消失啊……
毛姆先生的眼睛太毒,对人性的描写刻画也太利落,看到后面我才知道为什么他在见到苏菲的第一面问她是否喜欢读书,而到伊莎贝尔永远只谈外貌……我不太能接受人性的瑕疵,包括自己的,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于理想主义了,毕竟人人都是一颗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嗯,试着去接受吧。
人的相遇和别离没有预兆,缘分的安排也不讲道理。作者几年和这些人的际遇也是让人感慨万千……
读完这本书我其实有点懵,只能胡言乱语一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