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畔》读后感_1100字
(2019-09-06 06:13:18) 读后感 -
《湖畔》读后感1100字
可是这需要决心。”他将手放在妻子的肩膀上,“需要相当大的决心。尸体要在湖底消失需要好几年,不,大概要花几十年吧。这中间我们肯定都会提心吊胆的。就算尸体不见了,我们的灵魂也无法离开这湖畔吧。”
在表面平静的四个小家庭间,由于孩子都要考私立初中而一起补习,所以聚居在一起,然而表面上的和乐底下却暗潮汹涌,而为了孩子,父母也一再牺牲自己,甚至逾越道德的底线。
这是日本社会的一个扭曲景象,在高中入学比例超过九成的日本,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能顺利进入更好的高中、大学,从小安排孩子接受精英般的培育,努力考进私立初中。为此,母亲们献出自己的身体,以换取校方人员泄题的机会,丈夫们却毫不在乎,其间的荒谬与冷漠,一再令读者瞠目结舌。
这样的夫妻关系,似乎是日本社会的普遍问题,家庭的组成维系在“父亲、孩子”及“母亲、孩子”的单向关系上,而非三人网络。
东野圭吾犀利地点出,就算是彼此冷漠以待的夫妻,一旦遇到孩子遭逢危险,也能携手合作。因为那是至亲之情,是人类世界中最具垄断性的情感。虽然人可以在不同的对象身上找到爱情、友情,但亲情,它的对象却是限定的,唯独只能在那独一无二的对象身上。这观念只隐藏在我们内心,所以我们很快地可以接受,美菜子终究会为了孩子跨越那道德的底线,奉献自己,而俊介不是亲生父亲,所以他不会为章太牺牲。
在感性上或许我们可以同情、可以理解,然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这还是触动了那不能始终存在着的底线。或许为了增加批判的力度,东野圭吾安排了这些父母举行嗑药派对,搞婚外情,甚至藤间和关谷两人的妻子,相互在对方丈夫身上寻找感情的慰藉与支持。这些挑战人伦道德底线的安排,一方面呈现了日本现在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他们在父母的身份之外,保有自我欲望与面对压力的方式。
小说的最后,他们又恢复了父母的身份,俊介开始他真正的父亲人生。东野圭吾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到底是谁发动了这次杀人?但因为亲情的垄断性,所以我们可以隐约体会到,东野圭吾意在言外的暗示,引导我们去发现章太犯罪的可能动机,那纯洁的原因,因为他要夺回唯一的父亲,唯一对象的爱。
不论是守护父母之爱的单纯原因,还是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孩子恶意的反扑,换来的代价都是父母亲必须为孩子背上一辈子的罪。但换个角度来想,不顾孩子的想法,以为是为他们好,独断地为了孩子出卖肉体、金钱,逾越道德的底线去交换光明的前途,不也是让孩子无形中背负了他们所不知情的原罪吗?而这是隐藏在表面动机之下,值得我们一再去追问的问题。
强烈的冲击感迎面而来。家庭,教育,夫妻,父母与孩子。。。都是很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写照。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