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简史(新版):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_800字
(2019-08-19 20:17:17) 读后感 -
《人类简史(新版):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800字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135亿年前物质和能量诞生,250万面前非洲人属开始演化,人类的产生不过地球的千分之一,就已把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物种给灭绝了,现在还走上了一条所谓“人工智能”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终点是什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可以自我学习、自我复制的程序统治人类?还是人类最终的存在会变成一种无实体、纯意识的物种?或许连物种都算不上,回归程序?细思极恐。
看过本书最大的感想是,人类之于地球太渺小,个体之于世界太渺小。
在我们不断追求“好生活”的时候,是否有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生活?现在是经济、物质社会,这些是基础,在人类进程中不断通过科技创造出为人所用的产品,但那些因为产品而投入进来的劳动力呢?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工薪阶级,他们为了方便人类生活而付出的是否能抵消掉产品真正给人类带来的便捷组舒适?
再谈整个人类社会的贫富差距?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距?看过知乎的一篇文章,用一个能够自我学习的算法模拟人类社会/群体的发展,程序刚开始会随机将“人”放到布局内,布局内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了“人”所必需的资源,经过多次的实验、归零、执行得到的结果都是:人类的演变,不管环境、个人差异有多大,最终都会走向社会20%的人掌握着全社会80%的财富,而剩下的80%的人则活着紧张贫穷的生活。
实验中唯独没有重视的是人性道德对整个演变的影响,如果富有的人没有贪婪、狠心,就不会去压榨劳动力,那么他们就不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而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他们不获得更多的财富就不会使更多的人只拥有更少的财富。那么也不会有十分贫穷的人,也就不会导致贫富差距如此之大。
但事实上人性的欲望都是贪婪、无限的,所以如果想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也许是先要从人类道德意识方面入手,达到统一的思想水平。但这样一来可能有点像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不切实际。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