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说》读后感_4000字
(2019-08-01 04:29:56) 读后感 -
《白说》读后感4000字
《白说》白岩松 我的一些想法
书名虽叫白说,你说“说了也是白说”,但实际上我觉得并没有白说,对于有心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越是学识丰富的人越是谦卑,人们都以为是他们谦虚,确实是谦虚,但实际上他们是真的觉得自己并没有很厉害,反而在浩瀚的知识宇宙面前觉得自己太无知了,太渺小以至于不值一提。有一句话不是说嘛“知道的越多也就越无知”,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与其说他们谦虚,倒不如说他们是对知识有敬畏之心。
这本书涉及的面挺多的,我觉得应该算是关于人生经历的一些感悟的,但这些感悟不仅局限于自我,而是与社会、国家命运相连的内容,与我们身为这个国家公民未来相连的内容,而不是一些无病呻吟的造作文字。
白岩松是记者、主持人、评论员···在我读此书的前部分时几乎读到之处都要划出来,因为白老师说得太对了。关于新闻的一些概念观点及新闻学的教育方面,目前大多本科院校教的实在太呆板了,新闻报道太拘束呆板,像是模子刻出来的,一点也不灵活,达到“会讲故事”的层次还欠缺很多。别的学校我不知道,反正大一我学新闻时老师讲课都挺呆板的,感觉很枯燥。但现在我懂了(不过有点晚),所以也不去吐槽了。我早点明白这个道理该多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之前读书,我很少写这种感悟,其实是不对的,哪怕我只有一点收获,也要经过脑子加工一下,将它输出。因为本来看书就容易忘记,很多书我看过去了,如果不消化一下,自己都不知道吃了些什么。既然有输入,我就需要加工消化一下,做到输出。输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当你完成输出时,很多事情其实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因为你只有思路捋顺了,脑子清醒了才能输出啊。
有人问你“做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要有思想?”你回答说:“不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我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思想是知识层次的,最重要的是心里的一杆秤,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否则就算很有思想,也会做出缺德的事吧。这杆秤或许就是白岩松说的方向感吧,我觉得这个勇气、敏锐和方向感挺难的,也很让人心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管你判断对了多少次,做好了多少次,每一次新的判断都是从零开始的新的征途。它一直在路上,需要时刻矫正方向、时刻捕捉热点、时刻保守敏锐感、方向感。我会把勇气、敏锐和方向记在心里。
读《看见》时里面提到的一个人物陈虻令我好奇,这本书也有提到,然后我又去看了有关陈虻的书,发现他真的很厉害,很有预见性。我说的厉害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标签职位等,而是他这个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东方时空》那个年代是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理想主义者啸聚挥帜”的时代,我也懂了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热血的含义。白岩松、柴静、陈虻、崔永元他们都是一类人,值得我敬佩,一个从不停止思想的媒体人是值得尊重的。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行行也都有自己的无奈吧。被误解,背着不该背的锅,恐怕是很常见的。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只愿自己以后在不了解实情时,不要妄自评论,给他人带帽子,不要带着刻板印象看人看事。多些理解。
书中的那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我也很有感触,因为从“黑白界限分明”到“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这样的观念转变是我成长的重要一步,我能感觉出高中时和大学时自己思想的变化,从那个理想主义世界分离出来,见了真正的社会之后,有无奈、有吐槽,那些黑白交织的东西,让我慢慢认清了这个社会,我知道我开始长大了,真正成长了,进入了那个可怕的“成人世界”。我该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这个社会、这世界呢?我不清楚,因为我还在摸索。
你现在信奉的价值是什么?
之前有人问白岩松,你信什么?你说,我信一些大的词汇,比如忠诚、友情、勤奋、家庭·······就职业而言,我相信新闻有助于这个社会一天比一天好。如果哪一天你不信了也就不再做新闻了。
而我呢?其实我至今都不太明白信仰这个词,信仰是什么?什么才算是信仰?高中时我问过自己,当时我也不知道,我觉得自己信得也不过就是一些标语、几个字,但却很有力量。比如:连学习都征服不了,你还能干什么?
没有热忱,就不会有进步。等等吧。当然我也相信并以那些词语为准则,如:善良、正直、友爱等。高中时代用红笔黑笔写在纸条上、贴在桌子上床头上的标语都给了我前进的力量。这算信仰吗?
永恒的才算信仰吗?信仰都是永恒的?我不清楚。
现在我知道了为什么那些词汇这么有力量,因为语言有能指和所指。语言是丰富的世界。那些力量也确实蕴含在词语中,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带去的力量也各有差异。
之前我还把自己读的书发到朋友圈,其实我也觉得不好,读什么书读多少书不值得炫耀,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自己知道就好,没必要逢人就说。
其实炫耀读过多少书和炫富没什么区别,都挺招人讨厌的。另外,当你开始用“坚持”这样的字眼去描述读书时,已经坏了。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以二十几岁的年龄去贴近五六七八十岁的心境
现在还没出校门,就已经感受到了离校的恐惧
“时光不会停留,一切终将朽败,你要面对这种事实。人类面临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终极的解决,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怎么办?
好的书籍会不断教给你,怎么积极乐观地去面对这样一个实则消极的过程。
要知道,年轻的时候,你一度以为你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真的能吗?不过是一种假乐观假积极。你会把未来想象得非常美好,抑扬顿挫,感慨激昂,眼前是一条又一条英雄路。但是当你有一天走出校门,生活才会对你展现出真相。
就像我,做一个主持人,在别人眼中可能已经相当了不得了,但还是无奈的时候更多。如果没有阅读,你会走到死路的尽头。而在书中,你会读到跟你有着同样经历的人,在那个死路尽头记录下来的所思所想,帮你推开一扇新的门,让你有力量背负着痛苦继续行走。”如此看来,我不能放弃阅读,否则人生太难了。
如果没有阅读,我就会走到死路的尽头。遇到挫折陷入绝境时,总希望看到 一个曾经比我还惨的人的成功逆袭的故事,因为这样好像会显得自己还有救。这条路上原来也有人曾和我一样,希望从中获取经验,摆脱困境。人与人之间还真是惊人的而相似。
之前对一些问题有过疑惑,但现在用“细节”一次便可以解决了我的困惑,真好。
>>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我觉得细节更能打动人,多年以后那部作品的中心思想你可能已经模糊了,但那个文章的细节描写,给你营造的氛围感觉会一直停留镌刻在你的脑海中,甚至也更容易触景生情,联想到你曾经看过的篇章。多年以后你可能不会突然想起那本书的中心思想,却很容易突然想起那里面的一句话,某个似从相识的场景,朦胧的心境感觉……那是细节的力量。
>>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你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以前我也不读名著,因为觉得讲的什么故事我都知道了,也就不用读了,这真是很大的损失。我只是知道了框架大概,但并没有真正获取里面的营养和力量,细节的力量真大!
>> 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
>> 在书中,有一个更大的世界
>> 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给你填注了不同的营养。有趣的是可能你都把它忘了,但是在遇到某一个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还会再次帮助你和激活你。
>> 那些书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比草原更宽广,所以书的第一个功用就是为你打开一道门。
>> 我对我的学生会格外强调,学习,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去喜欢你不喜欢的,适应你不适应的—也就是打开自己,试着体会和接纳那些不同的声音。
>> 当然每个人都喜欢在阅读中通过共鸣、共振来自我求证,但是对我而言,往往收获更为巨大的,是从那些看上去很别扭的,感觉“不顺茬”的,甚至完全不同的意见当中,慢慢读出它的趣味来,为自己开启一个全新的空间。
>> 包容,是阅读的另一种趣味。没有包容就没有拓展。
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
然后方寸大乱,然后就真觉得自己失败了。
如果你不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活着,失败的感受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大半。
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
我应学会接受“平淡”这一生活现实,然后把平淡向幸福那儿靠。
有了感触不必立即表达,中间该有一段“追寻”的时间。
想点太多啦,写到这吧。最后以一段过来人的经验结束。
白岩松:衷心希望大学生们,当你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变动和未知,请用“好奇”而不是“恐惧”去面对。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就是好奇。我看到所有伟大的创造者,眼神中都写着一种巨大的好奇。而那些习惯于抱怨的人,早已失去了等待的耐心。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