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告白》读后感_1600字
(2019-10-26 00:44:51) 读后感 -
《无声告白》读后感1600字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应是一首温情舒缓的长诗,却因为死亡,带上了沉痛压抑的色调。
詹姆斯和玛丽琳就像南北磁极,明明有很大的差异,却又不可避免的互相吸引。他们的相遇适逢其会,势不可挡的感情魔力给了他们挑战外界权威的勇气,但时间的流逝却让他们开始感觉到用力碰撞过后的疲乏和倦怠,彼此的不一样也开始被生活的放大镜无限扩大。
詹姆斯的华人身份,让他从小就厌恶“与众不同”,因为那意味着格格不入,以及随之而来的被歧视。他极度渴望融入周围人的生活,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抹上用以伪装的背景色,只为让自己的黄皮肤身份不再惹人注目。他深知被隔离的孤独,所以他决定不让自己的孩子们重蹈覆辙。
玛丽琳却是“与众不同”的真爱粉,她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敏锐的价值观,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细腻的女性情感,让她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詹姆斯。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自信得体的女医生,而不是一位她母亲所希望的相夫教子,平庸无为的主妇。因此,她不畏惧成为实验室里唯一的女性,男权的嘲讽和质疑都无法让她退却,但她的宏图大志却在遇见詹姆斯的那一刻被击碎,梦想就这样猝不及防地为柴米油盐所取代,生活的琐碎和枯燥让她决定不遗余力地帮助自己的孩子们远离平凡的束缚。
于是,他们俩将带着各自梦想的影子,以爱的形式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无论是莉迪亚,内斯还是汉娜,似乎都找不准自己的定位,他们在家的漩涡中被动地浮沉。
莉迪亚是宇宙的中心,家庭的宠儿,父母对她的宠溺表面上让人艳羡,实则这种过度的爱,像无形的丝线一样将她束缚捆绑,拖着她往陌生的方向前进,每挪动一步都让她呼吸不畅,惊慌恐惧。
恐惧来源于幼年时母亲的出走,敏感的她意识到幸福原来是那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被捏得粉碎。为了让母亲永远留下,为了让父母开心满意,她心甘情愿变成唯唯诺诺,听话懂事的乖乖女,承载着母亲的梦想和父亲的期望去生活,只是过程远比她想象的要艰难苦涩。日复一日地啃嚼着母亲喜欢的科学,年复一年地伪装成父亲心中普通人应有的模样,她努力活成父母眼中完美的孩子,想借此维系家庭的和谐完整。
内斯则是莉迪亚的反面,他羡慕莉迪亚却又同情她,他是受到忽视的长子,对爱的渴望甚至曾让他无意识的将莉迪亚推入水中。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却总是吸引不了父母的注意力。同时他又是最了解家庭线条的成员,他明白爱和理想的畸形调配让莉迪亚不堪重负。内斯成了托起莉迪亚生命的最后浮力,当他一心想着逃离的时候,便成了加速莉迪亚沉入水底的推力。
而汉娜,则是活得小心翼翼的老幺,作为最小的孩子,本来应该倍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疼爱,但她却成了最可有可无的存在。她习惯被人推开,习惯被人忽视,习惯悄无声息的躲在桌子底下,藏在椅子背后默默地猜测,幻想,渴望。安安静静独自长大的她,成了最擅长读心的观察者,她能一眼识破姐姐的假笑,哥哥的挣扎,父亲的自卑,母亲的失落,杰克的暗恋……却无力改变什么,没有人在意她的看法,她只能眼睁睁地任剧情朝不好的方向发展。
莉迪亚十几年来一直都走在一条完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幽暗闭塞,空气稀薄,道路两旁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父母的声音在终点热切地呼唤着她前进,哥哥的陪伴像一盏微弱的灯悬在头顶,忽明忽暗,随时都有可能被黑暗吞没。
就在大家认为一切都还美好的时候,莉迪亚选择亲自解脱被束缚太久的灵魂,比起漫长艰险的前路,近在咫尺的悬崖似乎更具吸引力。直到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原来生活已经偏离轨道太远,不知何时犯下的小错误已经错得很离谱。
莉迪亚的离开挽救了整个家庭,只是代价过于沉重。
掺杂太多使命和寄托的爱会变成枷锁,让被爱的人无法自由的行走。
太过沉重的爱就像紧紧拽着的风筝线,久了,会断掉。
最恰到好处的爱应该是接受彼此最真实的模样,放手让它开花结果。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