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恶意》读后感_900字
(2019-08-21 07:01:29) 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900字
我的内心住着两个自己,一个是“恶意”,一个叫“良知”,一个自天性中来,一个从文明教化里孕育,他俩明争暗斗。
比如有人和我说:“你好,我是一名大学生,虽然我在别人眼里是学霸,又担任学生会干部,也得过好几次国家级奖学金,可我还是没有自信,我想咨询一下,我该怎样才能变得自信起来!?“
听了这个烦恼,我心中的“恶意“发声了:你这叫没自信?就差满世界的喊---我最牛,我最棒。你问我无非是想得到赞美,无非是想让我说你已经很优秀了,继续加油之类的话,否则陈列那些荣誉干嘛?”
与此同时,良知也在说话:“优秀的人就没有烦恼了吗?谁说他们的内心一定坚韧?他陈列荣誉也许只是为了让我更好的了解他,证明他真的需要帮助,听一听他认可的人的意见,他咨询我是一种信任的体现,所以必须尽可能的帮助他”。
这两个自己,虽然表现的截然相反,虽然一个被世人赞美另一个被道德批判,但他们确确实实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谁占了上风罢了。因此善的是你,恶的还是你,“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就如同书中的加贺,假使他对真相的执着减少一分,假使他对正义的追求懈怠一分,那么事实能否仍会大白于天下呢?我们总被劝诫要奉行君子之道,这难道是为了完全摒弃心中的恶意吗?可谁又敢说自己不曾有过哪怕一丝恶念?所以君子不过是在内心摇摆不定时,让良知能够小胜而已。
联想到了律师这个职业,我曾一度对为“恶人“辩护的律师深恶痛绝,大为不解,心想:这有什么可以辩解的,这有什么值得商榷的,要伸张正义!他就是杀人凶手!但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即使是万分之一,我们看到的那些铁证如山的案件仍然值得推敲?当我们先入为主的认定这便是恶时,所有的证据都会指向他,从而陷入了我们自己编织的正义中无法自拔,探寻真相的双眼也被“尚善”的情绪所蒙蔽,殊不知善却成了恶。
善与恶构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三言两语又怎么可能说的清呢?我们总想证明自己的善,却忘了心里的恶;我们打击别人的恶来突显自己的善,却有时偏偏铸成了恶。善,恶,真的是折磨人心啊。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