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000字
(2019-10-25 01:09:46)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看完《追风筝的人》,一万个不舍。
途中并没有囫囵吞枣,更没有跳章越节,而是字斟句酌地细细品读。越是到最后,翻阅的速度越慢,生怕一下子看完,有些情节还特意复阅2遍。有人曾说过阅读一部好的作品会余音绕梁,让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此书的好些时候,感觉身体掏了空,更像是断了粮,眼睛浮肿了,思绪依然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阿米尔,哈桑,可辛汗,索拉博,,,不停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故事的开始,为了阿米尔,哈桑甘愿做追回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故事的最后,为了哈桑,阿米尔为索拉博追逐着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总会有一个要追的风筝,亲情 友情,抑或是爱情。但我们不能如同哈桑一般能准确判断风筝的方向。有的人踌躇满志走走停停,判断良久后才能断定哪个是自己要追的风筝。
有的人则从一开始就迷失了方向。有的人走了弯路,用了将近一声去寻觅。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此刻又在为谁千千万万遍呢。阿米尔和哈桑因为阶级固化让他们之间的友情始终有一道裂痕隔阂着。在哈桑帮阿米尔追回风筝在小巷子里被阿塞夫强暴时,阿米尔却因为胆怯懦弱 没有为其挺身而出。造成悲剧的发生。
此刻恨阿米尔到了极致,正如父亲所说,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终究保护不了别人,身上固然少了些东西~担当和勇气。当哈桑把风筝交到他手上时,他却装作什么也不晓得,甚至对他越来越冷淡,还做了极其恶劣的事,最后把阿里和哈桑赶出家门。他以为这样,似乎能把自己的懦弱愧疚也一起打包赶走。
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一天,拉辛汗的一个电话让阿米尔回到了喀布尔。却得知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他半年前就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只留下了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一别成永别,留下的只有满满的悔恨,阿米尔一时无法接受。这时他便决定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寻找并拼命地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
风筝依旧飞着,只是追风筝的人与放风筝的人有所不同。当年哈桑为他追风筝,而今他为索拉博追风筝,当年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而今他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这不是因果,却是轮回,不是罪过,却是救赎。
很棒的作品。[愉快]值得一读。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