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笔记大全 > 读后感 / 正文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_1000字

(2019-08-15 06:09:33) 读后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后感1000字

考研期间在B站看了北京大学沈阳老师关于现代汉语的公开课,虽然已经记不起很多内容,却始终记得他侃侃而谈的样子。
前段时间刷知乎,看到关于沈阳的话题,高校性侵,自杀女生,林林总总,我不知道那一句才是真相,心里却觉得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想起林奕含,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大概是作者的死亡将这本书的名字推向我的视野,因为自身的故事,因为少年的性侵,因为难以承受所以选择死亡。听到这些,我仅仅是对林奕含——这个已经不在生机勃勃的符号充满了同情,却不曾感兴趣她的痕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人总是死者为大的,无论过往是非好坏,死者身后总是嘴巴留着几分情面。我很难判断,究竟是她的经历还是她的作品更令人触动。
直到我真的翻开这本书。
我觉得痛苦,我每读一部分就要停下来看点别的,我一向不喜欢被打断,却不能不一次次的破例停下。
这种疼痛不是被针尖扎到的猝不及防,也不是例假来临的无力,更像是不会游泳的人被推进大海,每一声呼救换来的是无声的窒息,无论是挣扎还是放弃,都只能在空无一人的海水里逐渐向下。
我想,每一个女生在懵懂初,在生命起始都怀着大同小异的梦想,关于纯洁,关于爱情,关于未来。
性侵或者某些侵犯式的举动仿佛是一种玷污,被指责的却是受害者,施暴者不以为然甚至沾沾自喜以此为炫耀的名头。
如果受害者不能在当下死去,她面临的又是什么?大环境下舆论的唾弃,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甚至是自己对“已经脏了的自己”最深的绝望。说不清纠结谁才是凶手,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如果施暴者是自己真心敬爱仰慕的前辈,师者,亲人,受害者又该怎么办?舆论会更加残忍的凌迟受害者的每一寸心灵,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吧。
假使这一切都是“以爱之名”呢?
至少受害者自己可以暂时的压制自己内心激烈的冲突。如果是因为爱,那这一切就没什么不可以的了吧。文学作品中的那些牺牲和奉献之类的词汇涌上心头,内心的罪恶和焦灼不安终于能够暂时的平静下来了吧。
不够,这都不够。
即使有一个可以暂时欺瞒自己的借口却终究抵不过真相赤裸裸的跑进自己的视线,丑陋的生殖器,肮脏的灵魂,龌龊的性侵,被压制的冲突因为真相重新开始喧嚣,找不到静音的按键,是不是死亡才是寂静?
她消失了。

搜索
热门图片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