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仨》读后感_1500字
(2019-08-09 02:26:31) 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
这书是2003年出版的,却在2016年杨绛先生逝世的时候,才被我知道,而又因为自己生性惰怠,不爱读书,是以拖沓至今,实在惭愧。好在,是读了一遍了。人生便是如此,选了这,便不得选那,能遇见,就已是万分难得的缘分了。珍惜遇见了读了一遍这书的自己,希望有第二遍第三遍…
书大致分了两部分,一部分用一种梦一样很玄幻的方式,详细记述了杨绛先生送走丈夫和爱女的过程,是“我们仨”的最后一程;另一部分回忆记录了从钱、杨出国到钱钟书钱瑗去世之间的事情,是“我们仨”的前大半程。
前一部分,杨绛说,我曾作了一个梦,怪他(钱钟书)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一部分,看哭好几次,感情太浓郁,甚至回头去看笔记,甚至现在想起来,都禁不住流泪。这应该是杨先生一生最痛苦刻骨的时候。前半生历尽颠簸和坎坷,但于他们仿佛都是身外的,都可以互相安慰,得以排解。可是,这时候,她生命中至爱且唯有的另外两人,相继病重,老人该有多恐惧,多无助。她顾得这个顾不得那个,她恨不得分成两半,却做一个自己都那么吃力。老人独自扶着墙,颤颤巍巍的往前走,心里记挂着病重的女儿,又着急见到同样病重的丈夫,直恨自己腿脚不灵便,却又不敢走快,生怕跌倒起不来,便哪个都见不得…她不敢想,不敢问,却又禁不住乱想,禁不住担忧恐惧,打断了的想法,会像烟一样,重新冒出来,整个人都云里雾里,恍恍惚惚。她白日去看丈夫,夜里化作梦去看女儿,但她的身体和梦与心情一样,都越来越沉重。送了一程又一程,终于还是分别了。她希望能化成山顶上的一块石头,一直看着他们离去的方向,但一阵风便把她吹回了客栈,那曾是“我们仨”的家,从此便只是客栈。
后一部分,是他们人生的大半时间,也是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他们出国又回国,不停搬家,“我俩”变“我们仨”,被一些人喜欢,也被一些人排挤,遭际好坏来回变换。始终不变的是,“我们仨”和读书。因“我们仨”互相深爱着彼此,紧紧相依,因总在一处,盼在一处,都满心平和期盼。三人也都爱读书,环境如何险恶,都愿意并善于从书中找到安宁和乐趣,所以总是幸福的。这就足够了吧!一生有苦有甜是定律,甜多苦少就是大大的赚了!
生而为人,渺小又脆弱,但这从不影响我们活得坚强深情美好。
没读这书之前,对“他们仨”几乎完全不了解(当然,现在也不敢说了解,毕竟只读了人家一本书而已),却有很深的刻板印象。因零零散散知道的钱锺书的“照相机式”记忆和杨绛产房中的“不要紧,我会”,便认为钱先生是一个学术天才,生活就…而杨先生就是要操持整个家,是大女人。可看了书,就觉得自己实在无知鲁莽!比如,早餐总是钱先生做的,杨先生也会化身杨怼怼,小女儿态的说“我还需要别人照顾呢”!谨记,万不要有刻板印象!以后一旦察觉会对什么人、事有刻板印象额,赶紧去了解,去改变,让他们变得鲜活立体!
书里面也有很多的家常里短,像公公偏心小叔子一家,开始并不喜欢自己的女儿呀,觉得自己丈夫不被家人尊重关爱,钱锺书和钱瑗耳朵灵好八卦,也一家人一起推测是谁排挤加害“咱们”…这些大家也和我辈凡夫俗子一样,会小肚鸡肠,气愤不平,也一样总是委屈忍耐。但他们却能从读书中找到安慰开解,让自己不会深陷琐碎,眼界狭仄。网上传杨绛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又想得太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杨的话,反正意思很对!
还有一个感受,书中好多生僻字!原本熟悉的字,放在这书里,好多也仿佛不太认识了。这应该也是代沟吧,语言文字习惯上的代沟!时代会在每个人身上留下印记,每个人也都承载着时代的一部分,杨先生这样的大人物是,我这样的小人物也是。很有趣!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