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_1400字
(2019-10-15 02:57:09) 读后感 -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00字
每一个生命,都有他独特的价值,不能因为你绫罗绸缎门庭若市而轻鄙我衣衫褴褛浪迹天涯。每一种活法,都是自我掌控的轨迹,也不要卫道自居指责他人离经叛道不合时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的生活是物质充盈、欲望满足、正派体面,我的生活是享受孤独、灵魂释放、精神终极,究竟谁比谁活的更有意义?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斯朱兰夫妻是典型的英式中产阶级家庭,膝下一双端庄开朗的儿女,显然注定要正常延续他们的家族地位和传统,可谓颇有成就。夫妻俩将不知不觉变老,看着儿女长大成人,时机成熟结婚成家,一个娶来漂亮姑娘,复又生儿育女;一个嫁给英俊威武的男子,肯定是个军官。最后,老夫妻骄傲优裕地隐退,备受子孙爱戴,过完幸福充实的一生,在耄耋高龄安然入土。
不过,斯朱兰显然选择了后者,在按部就班生活了四十年之后,他终于压制不住躁动出窍的灵魂,抛弃一切追寻存在的意义,他鄙视虚荣市侩的妻子,粗暴对待把艺术当做营生手段的好友,践踏常人敬若神明的伦理道德,甚至痛恨自己经常涌起的性欲本能干扰创作思路。他放弃优渥的生活,当过拾荒者,当过水手和挑夫,靠着救济苟活于世,最后以破败残缺的躯体死在茅草屋里,然而,斯朱兰的灵魂已经在欢腾雀跃中找到了归宿。
追求生命终极的人在世俗眼中总是那么的荒诞诡异,奥利金为追求绝对的理性将自己阉割,消除“原罪”,梵高为了耳根清净割下自己的左耳,他们不用理性去判断,不被感情所左右,所谓的善恶都是虚妄,集体的文明也是枷锁,只有艺术的审美顺应天性自然,时刻倾听着灵魂的呼唤,靠着直觉在冥冥之中指引行动,正如印度古籍《罗摩衍那》中所说:只要他的心灵有所归属,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他就都没有了意义,不管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将获得永恒的极乐,无论何人,只要用这种方式逐渐冲破所有的羁绊,使自己从一切对立中解脱出来,他就会于绝对的灵魂中独自安息。
作者毛姆在寥寥无几的接触中,为什么能对斯朱兰刻画的入木三分?经销商朋友被斯朱兰百般怠慢羞辱甚至有夺妻之恨,为什么还对他念念不忘?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人,灵魂的共鸣愈发强烈,相互吸引不能自止。书中写到,平静的小河,平稳蜿蜒地流过青青草场,沿岸佳木掩映,最终汇入浩渺的海洋。然而海如此镇静,如此沉默,如此冷淡,你心头蓦然掠过一阵隐隐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天生的情结,那时候已经非常强烈,觉得这种生活,这种随大流的生活,有点不对劲。我承认其社会价值,我清楚其安稳的幸福,血液中却有一股热流需要更狂放的通道。这种轻而易得的快乐似乎应该警惕,我心底渴望更惊险的活法。若能改变,改变并体验未知的激情,我随时准备攀越嶙峋的怪石,涉足阴险的浅滩。周星驰在电影中说过,人没有梦想,同咸鱼有什么区别?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冲动,为了心底的冲动,想要打破一切枷锁牢笼呢。
读完本书,也有一点感受作为题外话,那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西方讲究我思故我在,东方追求和谐中庸之道,即家和万事兴。在微信读书中看到有的读者对斯朱兰的行为忿恨不平,其实斯朱兰并没有做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经销商朋友对斯朱兰的付出、他妻子私奔都只是他们一厢情愿,斯朱兰始终作为一名旁观者漠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和苦难,只是在一心追求他的道。
朝闻道,夕可死矣。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