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_1500字
(2019-10-12 16:21:43) 读后感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1500字
一个人的朝圣
是书名引发了兴趣,因为刚看完贾平凹的《生命是孤独的旅程》,里面附了他的一些文章和许多作品的后记,读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但记得的却不是很多,论写书评的重要性。好久没写了,最近过的也比较颓和丧,和充满朝气的春天显得有些不相配,比较开心的是坚持着一些好的小习惯。读书,可以让自己跳脱自己的小圈子,跑到别人的世界里瞅瞅,也是让自己静下来的过程,我很喜欢。但是写书评这个习惯保持的不好。好多书没写都忘记了。有句话好像是这样说的:“人这一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在这里套用一下,记下来每本书的灵魂,就是对书最大的尊重了吧。嘻嘻,个人观点,所以以后还是要好好写书评,算是好好阅读,也算是好好记录告别,然后再开始下一本,这样以后再读便于回忆,会觉得,哇,我当年的想法居然是这样,哈哈。
刚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挺索然无味的,平平淡淡的故事,退休的哈罗德收到了老友奎妮的一封告别信,讲自己得了癌症,哈罗德去寄回信时,觉得用什么语言也表达不出他复杂的感觉,萌生出了想要走路去看望她的想法。他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可以让奎妮有等待他、活下去的信念,因为哈罗德,一生好像也没做过有什么成就感的大事。
从哈罗德走过镇上最远的一个邮筒却没有把信投递出去而继续走开始,我好像也跟着他一起上路了。一路走,他这些年的生活就在眼前回顾。整个故事就是从哈罗德的回忆中断断续续的浮现出的。哈罗德觉得年轻时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那时的莫琳很美,他们相遇相爱组建家庭,看着很美好。可是读到退休后的他们已经分房睡零沟通很多年了,我很诧异,难道所有的婚姻都会变成亲情,最后淡如水索然无味吗。他们呈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哈罗德与儿子维德相处也不好,性格不符,拒绝交流。我看的很难过。哈罗德的身世不幸福,可能也造成了他在婚姻家庭育儿方面的缺陷吧,但他是个好人,一个最平凡不过的好人。
一路上,看望奎妮,挽救她的生命是哈罗德走下去的唯一信念,他经历了种种困难,作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像我展现了一个老人颤颤巍巍却又十分坚定的背影。当然他也有动摇过,在快到的时候他也想过放弃,这不是和我们每个人都很像吗。都说怕孤独怕无助,可总有一些时刻是要自己面对,是要自己给自己打气,用信念支撑,孤独是一场必修课。与孤独相比,慎独又是更高一点的境界,这点我也做的不太好,总想找借口放纵自己,管理的太差了。
感觉这书评写的一点逻辑都没有啊,想到哪儿写哪儿。管它呢。一路上,哈罗德都在一边克服着现实条件的困难,一边回忆着他一生的种种。朝圣之旅,也是他的回忆之路啊。他和莫琳已经分开太多年,虽然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彼此之间已经有很深的鸿沟。他们的裂痕,也是从儿子维德自杀开始的吧。那时候他们没有互相安慰帮助,而是指责自责然后疏远,最终渐行渐远。书的后半段才读到维德自杀,当时我就震惊了。原来冷漠可以造成这么大的杀伤力。
最后哈罗德当然走到了目的地,奎妮见到他后安详的去世了。他也反思了自己对莫琳的爱,莫琳也向奎妮、哈罗德承认了年轻时的错误。还好,一切都不太晚,还有机会可以重新开始。
这本畅销书,每位读者都能从其中领会到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要沟通。在任何情况下,沟通是必要且重要的,因为我们不是思维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的三体人,再默契也需要好好交流,好好说话。然后是要有信念。意念会激发很大的潜力。有时候你可能哭着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一回头却发现已经咬牙坚持了很久。最后呢,是不要害怕孤独。要学会沉浸其中,做些有意思的事,哪怕很小。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