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_1700字
(2019-08-11 23:17:32)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700字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第一次得知《非暴力沟通》是在和菜头的公众号槽边往事,他分享了读书笔记,我读过之后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当时并没有列入书单阅读。
但随着我今年五月份辞职创业,接触的合作伙伴、客户越来越多,我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
我意识到自己在沟通方面遇到了些问题,就想到了这本书籍:是不是因为我沟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争吵,是不是我的沟通导致员工没有理解清楚任务。
于是我利用一周的时间阅读了书籍,并作了笔记如下:
从书中分享的一句名言说起:“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这句话出自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作者分享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区分观察和评论。
观察是基于事实的描述,而评论不仅带有观点更带有情绪。比如“总是”、“从不”这样的词语表达的就是评论。
你总是很忙。
在需要她的时候,她从不出现。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举个例子比如家里面客厅的沙发很乱,勤于收拾的妻子可能会习惯性的对爱人说:“你总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我昨天刚把沙发收拾的干干净净。烦死了”
丈夫听到这句话可能不仅不愿意去收拾,而且还会有一种逆反心理,因为人们听到这句话感受到的是被责备,因为“总是”可能言过其词,乱七八糟是评价而不是事实,也许只是几件衣服没有及时整理收放起来。
而如果换一种说法,“老公,你一会把沙发收拾下,杂志放回书房,衣服叠起来挂在衣柜里。”这样基于事实的描述,更清除的表达了需求。
这也是作者书中强调非暴力沟通的另外三个关键要素,表达感受、提出需要和请求。
作者分享了实例提醒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例如,有时我们会说:“我觉得这不公平。”在这句话中,“我觉得”换成“我认为”也许更恰当。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在看到不顺眼的行为或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一般会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在请求帮助时,我们需要用尽量详细的表达提出具体的请求。
比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位太太和先生说:“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太太是希望先生马上去买酱油。但她先生可能会以为她只是在指责他。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在工作中很多时候开会也是如此,坐在下面听的人很多时候只是在评论表达一些含糊的感受,比如说我觉得PPT的排版有问题,但却无法给出建设性意见,也就是提出明确的需求,这样让做PPT汇报的人就会不耐烦。
一个高效的领导者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就是表达清楚请求,只有让下属员工理解清楚了工作,员工交付的东西才是领导想要的。而很多企业的领导却把请求和命令混为一起。
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在于,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有两个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为了更好的工作,家庭中更加和谐,在沟通时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的越清楚,就越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
作者在分享完沟通四要素后又跟大家讨论了倾听的力量,用全身心来倾听,表达感激等章节。
读完本书最大的收获我认为作者提供了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角度来思考沟通,虽然生活中沟通和说话的习惯可能无法很快改变,但至少在我们总结与审视生活和工作时,让我们有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反思自己。而不只是停留在假如我当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就好了,因为每一次争吵的爆发可能是某些不恰当的表达引爆情绪的开关。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