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锋》读后感_2000字
(2019-10-08 16:41:48) 读后感 -
《刀锋》读后感2000字
我从早到晚花了8个半小时,在手机上用“微信读书”一口气读完《刀锋》。这是我在沉迷毛姆开始,看了《面纱》《月亮与六便士》之后的第三本小说。
毛姆,是一百年前英国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历经百年不衰,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刀锋》是毛姆在年近70的时候写完的,他积累了30多年的文字功底那时已经炉火纯青,小说出版后反响非常好,毛姆自己写得爽,读者读来自然也是畅快。
01提问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刀锋》主人公拉里
书名《刀锋》,来自小说的开篇,毛姆写下的是印度教《迦托奥义书》里的句子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
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生活好像剃刀的边缘,想要整明白人生的意义,不经过一番苦痛是不可能得到的。一般生活一帆风顺的人,很少会去纠结这个问题。而拉里为什么会想这个问题呢?是他曾经经历过非常痛苦的时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身为空军飞行员的拉里,在一次执行任务时战友为了救他而牺牲了。
经受了打击的拉里,回到美国后不去读大学,也不想参加工作。他只想去寻求答案。
拉里当初要去希腊,和未婚妻伊莎贝尔说希望有她陪着一起去的时候,伊莎贝尔立刻就回绝了,并且那么理智地分手,甚至家人都看不出她有多痛苦。作为读者,我很替她惋惜,为什么不能放弃一切跟着心爱的人走呢?
他们虽然来自同一个世界,但是三观是不同的。拉里视金钱如粪土,可以住又破又小的房间,可以吃简单的饭菜,可以穿最简单的衣服,但是他到图书馆去看书,他学习好几国语言,他去当矿工当农夫体验生活,他追求的是精神富足。
而伊莎贝尔生长在富贵之家,在她眼里,舞会,高尔夫,高级社交生活才是最快乐的享受。她理解不了拉里为什么不去干正事,比如上班,或者读大学。
所以看着很相爱的两个人说分开就分开了,甚至在小说快结束的时候,拉里回忆起从前,能记起那个妓女苏菲,都没有提到伊莎贝尔。伊莎贝尔呢?明知道自己不爱格雷,还是面对现实答应了他的求婚,老老实实地开始过日子。
如果当时伊莎贝尔头脑一热,答应和拉里立刻结婚,一起去希腊,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我们只能想一想了,看着婚后安定幸福的伊莎贝尔,也就可以想象她不跟拉里去才是最有可能的。因为他俩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02.开悟
人往往妄自菲薄,智慧才是解脱之道;救赎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舍弃自我即可;行事不为私利,能常保心地纯洁;责任就是契机,让人学习放下小我,成就大我。----《刀锋》象神大师
拉里带着问题,看了好多书,经历了好多事,百转千回,最后总算在印度找到了答案:“最伟大的理想是自我实现。”
毛姆笔下开悟的拉里是这样一种感受:“我要怎么形容呢?任何字眼都无法表达那种至高无上的幸福。”“那是我体验过的最强烈的真实感。老实说,那就是千百年来各地神秘主义人士获得的经验。”
在《耶稣也说禅》里也说:“开悟的那一刹那,人会生起一股无法抵抗而又鲜活的确定感。”
开悟后的拉里把钱财散尽,然后回到红尘中,大隐隐于市。他的这一番折腾看起来真是白费力气,一切还是回到原点,可是此拉里已经不是彼拉里了。没有了小我的拉里成就了他的大我。
拉里后来成了哪位大师,我没有深究,但是他一定会是在哪方面有大成就的,比如哲学或者心理学方面。
“救赎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舍弃自我即可”
“行事不为私利,能常保心地纯洁”
“责任就是契机,让人学习放下小我,成就大我”
我们不必出家修行,心里常记大师教诲,虽然不容易悟道,至少可以做个品格高尚的人吧。
03做自己
在《月亮与六便士》里,那个为了做自己什么都不顾的画家斯特里克兰,不管妻儿的未来,跟周济自己的朋友妻子私通,看着未免让人厌恶。而在《刀锋》里,同样是要做自己的拉里,却是温和善良的,始终面带微笑,让身边人都很舒服。
问“真爱是什么?”和问“人该怎么活?”,对每个人来说,答案是不一样的。怎么回答,决定了你怎么生活。归根结底,怎么活都是一生,最后都是面对死亡。只要活的这个过程,自己安心就好。
伊莎贝尔现实,虚荣,喜欢奢侈,享受物质,哪怕是老公破产,也有舅舅帮着过体面的日子,作为女人,这样的一生也算可以安慰,因为她过的就是她想要的日子。
小说里还有一个重要人物艾略特,也是毛姆刻画得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他一生热衷于欧洲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即使心里不喜欢也会做得像个绅士。他也不吝啬,对待姐姐和外甥女都很大方。就算到临死前,还是那么认真地要给作者偷来的邀请函写回信,看得我即心酸又觉得这老头好可爱。艾略特也活出了他自己。
毛姆在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我恍然惊觉,无意之中,我竟恰如其分地写了本以成功为主题的小说。书中与我有关的人物无不如愿以偿。”
其实,每个人活成什么样,也真是他自己想要成就的那个样子。但愿你我,都能活出更好的样子。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