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地球》读后感_1500字
(2019-09-12 22:19:59) 读后感 -
《流浪地球》读后感1500字
* 五十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刘慈欣《流浪地球》
* 读历史书时,才知道历史的短暂;看宇宙故事时,才知道人类的渺小。去年读《NASA在忙什么》时,说若将地球的历史量化为24小时,则有人类一来的历史不过3分钟而已,所谓一万年太短,让我们看看五十亿年吧。
* 第一次读刘慈欣的科幻,是在2014年底读的《三体》,虽说小说很长,从第一部就被他黑暗森林的宇宙哲学所震撼,这是一般科幻小说欲达而不可达之处。
* 在回香港的飞机上读完了这篇《流浪地球》,很短,2小时就够。和《三体》一样,当太阳消逝之时,上帝是否也死了,这也是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之哲学问题,一下就抓住读者的心扉。我一直觉得,刘慈欣的文笔和人物刻画不算见长,但他的科幻作品胜就胜在想象力够大又着调,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和宇宙命运的哲学思考。
* 优秀的科幻作品能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真挚情感融入科学幻想中。遐想之余,能有更深刻的思考。《流浪地球》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还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更体现了中国人对未来人类命运的思考。
* 中国价值观是什么?从人的塑造层面来说,有士的精神、侠的精神、君子的精神;从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有仁爱、忠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看待世界的角度来说,有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有天下大同;从天命与人命的关系说,有天人合一,也有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从探索国家发展之路说,既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灵活审慎,也有从民为邦本到为人民服务的一脉相承;对家园,既以胸怀天下为己任,也有落叶归根的情节。这些价值观在《流浪地球》里已见一斑。(本段摘自《旺报》评论文章)
* 在读完的第二天,就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版《流浪地球》,事实上和电影相比,刘慈欣的原著更黑暗,也更贴合人性,矛盾对立也在小说中多次碰撞出高潮。但为了普及大众以及商业诉求,电影最后拍成了“人定胜天”的样子。个人感觉,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更多考虑了商业化的因素:宏大的灾难场景、力挽狂澜的英雄主义等,而小说中更突显了在宇宙天地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又是多么的对立,令人唏嘘。从这几个场景可以引发思考:
- * 刘启的爸爸说要离开家,因为他爱上了别人,妈妈的反应却无动于衷。——因为,“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这场面对宇宙的宏大赌局之中,人类没有过多的时间来体验所谓的爱情,人们之所以会组建家庭,只不过是在这场浩荡的逃命之路上喘口气而已。
- * 小说中当飞船派叛军攻入地球联合指挥中心,将5000多位地球派在极低温中瞬间被处决,他们的尸体像雕像一样矗立在随后爆发的太阳氦闪中,珊珊发光。——不是说这个情节残忍,而是凸显了人性的对立,为地球的流浪之旅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令人唏嘘。我觉得小说的最高潮就是这一段,电影版没有保留,还是觉得有一点点遗憾的。
- * 引爆木星氢气和地球大气的混合气体爆炸产生推力推开气球,避免木星撕裂地球。——在电影效果上,这个情节是非常有震撼力和画面感的,在科学理论上则不太现实,小说里面也没有这个场面,可见大刘原著还是更着调一些。看完电影,又去补了补“诺西极限”和“引力弹弓”的原理,其实不复杂,很好懂,又涨了姿势。其实在2016年《火星救援》中,就采用了“引力弹弓”的方式向火星抛射补给火箭。
* 当你把视野从眼前的苟且望远去,远到百年、千年、万年、亿年知道50亿年,才知道人类的渺小和几千年历史的短暂。当人类遇上大灾大难了怎么办,中国人的思路是带上家园一起去流浪,是不是充满了家国情怀的浪漫?
- * 刘启的爸爸说要离开家,因为他爱上了别人,妈妈的反应却无动于衷。——因为,“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这场面对宇宙的宏大赌局之中,人类没有过多的时间来体验所谓的爱情,人们之所以会组建家庭,只不过是在这场浩荡的逃命之路上喘口气而已。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