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鹿原》读后感_1200字
(2019-10-24 10:51:48) 读后感 -
《白鹿原》读后感1200字
陈忠实《白鹿原》,《白鹿原》是一本大书,讲的是清末民国渭河平原一个农村几代人的日常生活,牵涉方面太多,无法面面俱到讲全,仅摘取最感兴趣的部分讨论:《白鹿原》的政治观:
其实革命不革命,为谁革命,什么主义,普通百姓哪里懂得那么多。他们谨记一辈子的,是对得起祖宗,面得见乡里。家族安定,阖家平安。传宗接代,香火不息。受人尊重,略有名望。耕好自家田地,守固自家门扉。至于天下是谁的天下,姓什么,唱什么,其实离生活很远。再说天下治乱循环,轮流唱戏,今时白脸明日黑面,昨日大王今日流寇,这种戏码看得太多,也便对此灰心丧趣。这种情绪,在朱先生与白嘉轩身上展现得最深,而朱先生大约是对权力与人性知根知性透澈的所在。宁愿隐于穷乡僻岭,修编县志,也不愿入那浊世的浑井,阶级和所谓的站派立场、倾向斗争最是可怕,原本也没那么多是非纠葛,没来由多了许多人间争斗,仅仅因为价值观不同,便要用流血的方式求同存异。况且争斗一旦触发,便很难停止,异类之间厮杀,同类也互斗,似乎便没有了底限,无止尽了。
鹿兆海、白灵、黑娃都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学生懂什么政治,都是炮灰。鹿兆海投“国”,抗日战争期间却被命令不抗日而去打内战,最后牺牲在同胞的反击中;白灵投“共”,却因为一场内奸特务的党内肃清,被自己人冤枉活埋。至于黑娃,年轻时闹革命,失败后入山匪,招安后成了国民党的保安队,最后跟朱先生当学徒才终于大彻大悟,险些成了教书先生能得善终,却不料最后又跟着起义,以为终能洗白,却被安了罪名,批斗处决。这就是他们为之付出的主义和信仰,却抵受不了一点政治的戏耍和煎熬,最后远离政治,大隐于市方是正途。真正的政治,那是需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懂得人性和心理的分析,而不是自以为接受了一点新思想就觉得能成为救世主的过分自信情结。只有一个白孝文,典型的投机主义者,却狡黠地躲过一次次的灾劫,得了善终。
抗日战争是同仇敌忾抵御外敌,可歌可泣。而从国共内战到文化革命,无休止的内斗便灰了许多人的心,也断了许多人的志,大约朱先生和白嘉轩看透的也就是这种毫无意义的厮杀吧。朱先生说“白鹿原这下成了鏊子了”,一个烙饼两头煎熬,正反面都说不清楚,反正就只剩下煎熬。终此一生朱先生不投任何一党,不入任何一派,也不站任何立场,唯有在一次国恨家仇抗击日寇上他慷慨激昂,之后便不再热血冲动,一心编纂县志,不偏不倚。最后新中国成立前,朱先生劝白嘉轩不要雇佣长工,自己种地,果然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白嘉轩因为没有雇佣长工种地没有被打入地主成分,免于被批斗。岳维山请朱先生写“剿共宣言”,朱先生假痴作癫,宁可被绑也不愿意提笔。对于黑娃描述的美好的延安,他也持着理性的态度,打战时候的优良传统并不代表坐江山和治理国家时就能良好传承。
这就是有着识政治慧眼的朱先生,隐士中的高仙。一部《白鹿原》,唯敬朱先生。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