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800字
(2019-08-11 07:38:27) 读后感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800字
读完,用手机播放了一首中岛美嘉的《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重复着一句话,“能有你这样的人,存在于我的心尖,让我开始有点期待这个世界”。无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就似应证了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头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有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反之,在世界上,背有深重苦难还必须保持乐观活下去的民族太多太多,至少阿富汗不是独有。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阿米尔对哈桑的“见死不救”,为了忘却内疚获得救赎,使用恶劣的手段赶走哈桑,这段描写,让我一度不想再读下去,埋怨阿米尔的狠心,埋怨他不能像男子汉像哈桑救他一样拯救哈桑,同时也可怜他,正如拉辛汗所说,他还是一个孩子,身怀愧疚本就有善,他又何尝不是在自我惩罚自我折磨,所以不才有后来阿塞夫铁拳下的淋漓大笑吗,那是迟来的救赎与解放。可以说阿米尔是怯懦的人,面对战乱的阿富汗,即使听说哈桑及哈桑的妻子为守护他的庄园不被塔利班侵占被残忍杀害,也不愿前往拯救哈桑的孩子,他怕自己死掉,怕自己的妻子孤老一生,怕自己对家人的责任不能终生践行……总之,他怕,怕得以至于他宁肯背负罪名也不愿意跨出一步。直到拉辛汗告诉他,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深陷战乱的索拉博是与他血脉相连的侄子,他才在什么都不敢去深想的前提下仓促前往索拉博的所在,他曾经的家,出于赎罪、出于亲情、出于责任、出于“友情”。索拉博犹如昔日哈桑的重现,同样深陷阿塞夫魔爪,被可悲的玷污,同样陷入移民的陷阱,割腕自杀,最终不似他父亲坚韧,成为行尸走肉,不言不语。而结局,是我认为最美的挽回,曾经,哈桑替阿米尔追逐着荣誉的风筝,后来,阿米尔守护着索拉博,为索拉博追逐着风筝带来的期望,是一个过失之人的自我救赎,也是一个善良之人的践行责任,是承担,是直面。致此,说不下去了。
- 搜索
-
- 热门图片
- 最近更新
- 随机推荐
-